·程振国简介程振国,号若痴,山东临朐人。 1946年生于天津 ,师从梁树年、郭北峦、白雪石先生,专攻山水画…… ·山水画家程振国 我很内向,语言很少,也不善于交际。但是对艺术的追求,对朋友的态度,我是用真实的感情去对待这一切的。 ——程振国 采访小记:我眼中的程振国
——程振国
只是要抓住燕山地域特点风貌,用图画的语言形式,主观情绪加之重新塑造手法,运用中国传统的笔墨表现其特点足矣……
我个人所要表达的对他艺术方面成就的景仰、我要营造出一种与我理想中的即符合历史环境又不违背现代人的审美理念……
这幅作品,正是淡化自然山水中非物质性的外在细节,力求一种超乎意象之外的精神传达,以突出“仁者乐山”的主题……
古人云:秋如妆。画《秋时燕山》时,脑海间恰恰忆起儿时的语文课本:“九月里,秋风凉,家家地里放牛羊”……
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来,皆为山水传神。"只有通过学习,体验大自然,提高思想、道德、人品、境界的全面修养,开拓胸襟,方能超然物外,融万趣于神思,畅神于天地之外……
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表现形式始终就没有失去她的价值意义,延续发展模式是画家选择最适宜的方式方法,从中可以找到发展的规律,在规律中又能体现其绘画法则……不同时代有着各异诠释和理解的方式方法。然而,在运用过程中却蕴含着无限发展和发现的新空间……
置身大自然中产生一种物我两忘的情怀,自我犹如是山、水、石、树、云中的一份子,胸中已营邱壑勾画出多个图式展示出来。我在看山,我在画山,山即是我,我即是山……
董其昌云:“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画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深深感悟曰神奇、曰冷峻、曰壮美之大山大水。
中国画创作中,有情无情,情浅情深,往往体现在画家对物象是否情有独钟。这不但表示画家学术上的专工状况,也是对画家是否独具慧眼的一种测试。物象往往不是缺乏美的诱惑,而是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缺少动情的目光。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精工之极,归于筒淡。书画之笔精墨妙,不在华滋,而在雅趣,不在精细,而在清逸。
程振国语:“学画从传统入手,在延续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崇尚和风貌。”
古人作画含道应物,接触自然不是着眼于局部雄奇,而是取得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立自然万象于胸怀。主观能动地于平易中蕴涵珍贵,简约中寓意精彩。
超其象外,得其怀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静能深,柔能和,物我两忘。在发现了造化的同时,亦能发现深情。
画师造化。造化之类,自然天成。“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低则有情”。“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无声”。造化之美是自然存在的,老子曾云:“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艺术之创造,本源于生活,是万物之灵”。“山川脱胎于予,予亦脱胎于山川。”
如果说中国画作品的构成,物象使中国画作品的基因,形象是作品的外壳的话,意象则是作品的深层结构。创作中,形与意、意与象的关系往往交错,置一般作者于两难境地。形可视,象可见,而意却游离不安,两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既体现不同画家艺术修养和技艺水平的高低,也体现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审美目的和价值追求。
纯净诗自然的本性,只有当心灵回归平静时才能在安然中与自然的真实性贴近,才能去掉心中的不安与躁气,心境坦然情自出,心手相应,下笔流觞,顺其自然,行于所行,止于所止,这一切皆取决于生命中安详的状态与体验,安方能静,静则易思,思则生智,智终使内外美合而为一,达则至美,艺术家真正的开悟,就是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找回自己,完成生命的觉醒。
山水古今相师,重艺宗道,景仰高山。当却早誉,重晚成。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后人当引以为戒。
恽南田云:“古人用意在无笔墨处,今人用意在有笔墨处。”一个有,一个无,实则反映用心不同,是利与义的驱使,上品与下品的分水岭。
古代“高人逸士,寄托情性,写丘壑之状,抒旷达之情”,观山情满于山,观海情溢于海。近现代中国画家们继承这种重情的传统,审视物象都习惯从能否动情的角度加以揣摩。
画中万象是画家借助笔墨表达理想感情的具体化,客观化,是与自然神遇而迹化的诗情表现。是“迁想妙得”于造化中重新发现自然中之我的神与物的交响。
黄宾虹:“画分三品,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运墨超纯,传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能品者众工之事也。”
画家须博综古今,师友贤哲,潜心学问。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笔情墨趣之间,涌动着是纯洁的精神快乐。人品即高,画品就会升华,气韵自然而然之。
画贵淡泊。欧阳修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意浅之物易见,而闭和严肃,趣远之心难形。”艺术境界是主于美的,它诞生于一个充满自由的深心的自我。
此幅山水,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峰颖脱间,峰峦浑厚,势壮雄强。笔无浮华,墨无臃肿,气无滞怠。是发于心源,会物之灵与心之灵的结果。
画要自己画着有情趣,品着有滋味,才算有了感觉,有了火候。艺术行为与艺术品一样,贵在情之所动,趣之所生,即是“真情”与“真爱”推出的“真实”。
历来明道者多,行道者少。然艺格高下,关乎画之生命,不可掉以轻心。涵浸圣贤道趣,朗彻胸臆襟怀,灵秀山川,识见宏远者,无不品学相长。
王昌龄的诗格中举出诗有三境界,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后者张之于意,而取之于心。是成于中、行与外的自然流露,是精神在沉俗中得到的解放,是清凡出袖、明月入怀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灵的抒发。是画受墨,墨受腕,腕受心,物为我用,状物畅神的诗心创造。
精诚所至,于苍茫浑化中,见笔笔虚灵。古今大家之形成,均才学相宜。静则深,潜则流。所画自然皆文以载道,透露出极强的书卷之气。其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通过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崎之形,通过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立万象于胸怀,将纯真刻骨的爱与自然深静的美融合在一起。
古人不惜穷尽其一生,行万里路,潜心于造化之怀抱,搜尽奇峰打草稿,于天地自然中发现此中内美,而不仅仅是自然山川之外形。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之华,物之实,取之实……真者,气质俱盛。”毫无疑问,这种气与质都应该从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过滤,最终撷取而显于作品,有气才有活力,有质才具有特色与魅力。
画山水要全力以赴地创造意境,没有意境的山水就等于没有生命。山水画的意境中不能没有诗意美。诗意美就是美在表现,美在抒情,美在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