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家程振国
我很内向,语言很少,也不善于交际。但是对艺术的追求,对朋友的态度,我是用真实的感情去对待这一切的。
——程振国
[画家简介]
程振国,号若痴,山东临朐人。
1946年生于天津 ,师从梁树年、郭北峦、白雪石先生,专攻山水画。他以大山大水大气魄的大手笔山水画,赢得了美术界专家的首肯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并多次获奖,先后在新加坡、美国、日本、香港等地举办个展和联展,同时进行访问和艺术交流。
曾为京西宾馆、皇苑大酒店、外交部、中国驻蒙古大使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毛主席纪念堂、十六大会议室等机构创作巨幅山水画多幅。
先后参加了由江泽民主席题字的《锦绣中华》、《江山万里图》巨幅山水画创作,赠送港、澳特区政府。
1990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青年画家程振国》,1996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山水画家程振国》。
出版有《程振国画集》等多部。
程振国谈“个人风格的建立”
| |
老屋的回忆 |
中国山水画是在严格的规律运行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规律之中却蕴藏着无限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如何把握住这无限的空间,是依赖画家本身的经历、学养以及努力来决定的。规律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产生规范,规范的标准是难以界定的,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代表着不同取向。我认为,实际上绘画的标准规范是约法自身的限制,应当将标准、规范视为规律,规律本身更具宽泛探索的发展空间,从中可以寻得更为符合自身意识的标准、规范。
老子所谓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其宗旨是天地万物的生与灭都有其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我认为学习任何知识都有其双重性,有纵的一面,有横的一面,任何的偏见都有碍于自身的发展。学习中国画历来注重传统的理解,可谓见智见仁各有观点。学习中国画首选应进入历史的长河对每一时代总体发展及对这一时代画家个人的发展,对后一时代的影响有所了解。每一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传统是在延续中求发展。做为画家,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多元的思维方式对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益处,人们耳濡目染皆是欣欣向荣。而对前人的认识研究只停滞在画迹方面是狭隘的,必须从中过渡到深入意识中探求其思维方法,所派生出如何用现代人的意识思考符合当今时代的艺术语言。这一循序渐进的艰苦过程,需要画家付出极大的努力,要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加之功力,站在这一高度再认识大自然,理解大自然,从中可以感悟到无穷无尽的富有灵性的图式,或雄浑旷达,或恬淡静穆,或劲峭奇峻,或空灵飘渺。以上说了许多,但从中便可引伸到风格问题和广泛的追求探索。也就是说个人的风格并非是刻意追求的,只可理解为厚积之后的自然流露,水到渠成而已。
程振国谈“诗歌与国画之间的关系”
| |
金秋 |
诗歌艺术与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用不同的表现形式震撼人们心灵而产生共鸣,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二者有着等同的地位。我们可以读到最早的诗是《诗经》,发展到唐代,诗歌艺术己臻颠峰。唐代诗歌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现实主义、爱国主义、自然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凝聚。诗能言志,从而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同时唐代的书法绘画亦随之达到了很高境界和水平,苏东坡论王维《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即是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达到展示最深最美的意象。诗是运用抽象的文字所代表的意,经过起、承、转、合,平仄、韵律的有机组合来塑造意象;绘画是运用笔墨塑造不同形态的图式来达到共同的目的一一"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清黄钺《壹斋集》云:"目极万里,心游大荒,魄力破地,天为之昂。括之无遗,恢之弥张。"这就是亦诗亦画的境界。绘画中的造境,都饱含着率真的情和景,情景是审视大自然主观情思的象征,取无穷之趣,营造胸中之丘壑,或峭岩绝壁、烟霞云雾,或层峦叠幢、激流泉涌,皆可游、可观、可居、可写。
程振国谈“画家与社会的关系”
孔夫子认为"德"是根本, "有德者必有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是"立德、立品、治心、修身","纯充于中者实,中充实者则发为文者辉光",这是对社会具有高尚道德及责任心的阐述。画家的艺术创作是脱离不了社会群体的,历代的"入世与出世"说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而产生的人生观。画家的职责应当对社会对人类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民族责任心,要有使命感,要讲道德修养。画家所表现的题材,用什么样的笔墨语言述说内心世界,都必须依赖与社会的共融,即所谓"助人论,成教化"的根本所在。
责编:张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