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籍华人作家石小克的《基因之战》(昆仑出版社,2002年1月版)是一部好小说,一部真正的小说。是一部精彩好看的小说。是一部看了就不会释手,一口气就要看完的小说。这样的小说,近年来我还很少读到。而更重要的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而又意味深长的。说出了众所周知却又没有人说或者敢说出的东西,改变了过去国内域外文学中总是讲一个"北京人在纽约"似的--一个华人在美国从最卑微的工作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进入主流社会--这种类型的故事,而是更真实地反映了华人精英在美国的真实处境、人生命运和遭遇。
《基因之战》分别从几个角度、几个人的口吻切入故事的核心,线索交替,角度交叉,时空交替,人物交锋,既立体剔透又丰富了故事的完整性。小说重合了像作者石小克这样八十年代移民美国的华人的成长史,以及其在美国的生活经验和心路历程。近年来,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在国内很多、很广泛,也似乎很高产,但他们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华语创作群体,至今并没有产生一部有力度、有分量、有代表性、有深刻思想性、客观公正的反映华人生活命运处境的长篇小说,而目前他们又几乎被像"乌鸦"一样的"美女作家"所淹没,被那些流气、粉气矫情的东西所遮掩。石小克的小说创作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可谓是对域外文学的一种"挑战"。小克说他的小说是新科技小说。而我,一边在编辑,心却在一边流泪。有一种叫做血气的东西在我的胸口直冲向我的脑门。我知道,这个东西大概就叫做人性道德吧。这个故事真的是惊心动魄,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战争"。

"战争",本来就是一个黑色的、冷峻的、又有些神秘的词汇。而石小克的"基因之战",其扑朔迷离、紧张曲折、悬念迭出又扣人心弦的故事,笼罩在一个中国留学生和他的美国博士生导师之间。他们之间是师生,又是敌人。小说讲述了生物系中国留学生于向东因为拥有重大基因研究成果及其恩师凌教授的手稿,而被"学霸"--斯坦贝克教授用长达8年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等恶劣手段相威胁,不断窃取和占有于向东基因研究成果,以达到其成为学术权威并获得大量的赞助资金的目的。最终以至于酿成两败俱伤的悲剧。

小说其实是在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展开的。于向东面对的两个男人,一个是他的导师,另一个是他的情敌。小说之所以好看,还因为小说情节的设置引人入胜,从一开始就让读者进入了紧张甚至有些恐怖的状态,并一层一层"剥皮式"地把你卷进了另一场爱情的"战争"。这场"爱情战争"的出现,从另一方面为"基因之战"的打响和全面升级起到了火上浇油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因为"基因之战"的残酷结果,导致了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令人恐怖的瘟疫--"格里芬-霍桑症候群"的流行,从而使这个"情敌"--传染病专家莱恩医生的出现又是在情理之中,不可或缺。更令人吃惊的是,"爱情战争"的敌人却因为"基因战争"使他们走到了一起。道德、心理、文化和现实的矛盾与冲突,此时此刻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两个优秀的男人之间,血与泪、爱与恨、情与仇在正义、和平、责任和爱中完成了一曲英雄主义悲歌。于向东这个被人们嗤之以鼻的中国留学生,在宽容与深沉的良知中,在痛苦和无奈的挣扎中,悲剧性地承担起小说中最为人理解又不可理解、最为人痛心又崇敬的英雄角色--为了救助那些因"基因之战"而正面临死亡威胁的无辜的人们,枪杀了自己的导师,自己却最终背负"杀人犯"的罪名被警察追捕并击毙。而这个天大的冤枉的"黑锅"一直要他背下去,死了也不能翻身,甚至要他的母亲和亲人背回自己的祖国。这真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应该说这个英雄式的人物从一出场,命运就赋予了他的不公平和悲哀,良知和责任却成了一个永远说不出的痛,永远地淹没在无法申诉地舆论和不为人知的真相之中。

"爱情战争"和"基因之战"在两条线上同时打响,但战争的结果和内幕成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不到最后一刻不见分晓。紧张、曲折、悬念,15个小时的短暂时空,无情的抉择,大吃一惊的结局,真使人有些喘不过气来。而主人公于向东在这两场战争面前,似乎始终处于一种防守的位置和状态,表现得相当的不"男人",以至女友凌飞飞背弃了与他坚守了8年的爱情。而飞飞是其恩师凌教授的女儿,是教授临终前跪在16岁的女儿面前请求飞飞嫁给于向东的。而爱情的"堡垒"在美国这样一个现实的社会面前脆弱得像天上的云彩,说变就变。
但从战略上讲,于向东这个孤僻的、冷傲的、卑微的、中国留学生,表面上唯唯诺诺又十分丑陋低矮,而内心里却是坚忍不拔、忠实朴素、聪明能干、胸怀大志又富有正义感和爱心的英勇的斗士。从这一点看,于向东的防守是"积极防御"。他默默地为实现恩师的重托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够逆来顺受,以至不被人理解。因为苦难,使他出类拔萃;同样也因为出类拔萃,"战争"就没有办法回避。他和导师在各自发动的孤独的战争中动员了自己的全部的激情、智慧和力量,它看上去犹如平静的大海,海平面以下却早已经是波涛汹涌。

而小说中,比酸甜苦辣咸更惊心动魄的是血、泪和扭曲,其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样错综复杂,难以平衡。理想、欲望、意志和行动,这些战争一样的词汇便有了扩张的冲动和对抗的维持,一个不公平、不合理、不和平的新秩序开始硝烟弥漫,争取胜利,同时也必须面对和承受失败。而胜利和失败,在生与死、情与仇、爱与恨之间较量,在善与恶、名与利、荣与辱中决战。命运塑造了命运,悲剧覆盖了悲剧,英雄就这样在个性的张扬中完成了使命,留下的是深深的思考和扼腕的叹息。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警察局长克拉克、联邦调查局(FBI)的芬利博士、中国留学生刘戈壁等,在故事中同样塑造得活灵活现,各具特色,又客观真实。他们既有人情味,又有个性,传递给读者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实的美国社会。

长篇小说《基因之战》,是石小克继中篇小说《超光速运行》之后的又一部反映海外华人生活、人生、命运和真实处境的作品。相对来说,这部长篇比其以往的作品更臻成熟,更精彩。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想还是尽可能多的写些在美国的东西。国内的人对美国总还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尽管开放这么多年了,尽管有上百万人去了美国,尽管关于美国的文章报道累积起来可以堆积成山,但总是需要一些真实和深层的东西。"因此,从某种角度(或者意义)上说,小克是通过自己的笔在为那些身在异乡的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同学说话,这没有别的什么原因,也不仅仅因为他们都有中国人的背景,而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情感,在他的心中像血液一样地流淌。 (网友说句心里话2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