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rget="_blank"> 苏轼两度临杭,1071年任杭州通判,1089年以龙图阁大学士出任杭州太守。任职期间,他修井、赈灾、治病、浚湖、开河、引水。“东坡肉”、“苏公堤”、“三潭印月”……无不在述说着苏轼与杭州,尤其是与西湖的不解渊源…… [更多]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 target="_blank"> 千年前的一个秋天,今天的山东诸城(密州)迎来了一位孤寂的诗人,他就是苏轼。政治上的不得志与生活的转变并没有使他沮丧,就在这座小城里,诗人 “把酒问青天”,对生活寄予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更多]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target="_blank">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四月到任,七月就碰上澶州黄河大堤决口,淹没四十五个州县,“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一时间富民争出避水,全城百姓惶恐万状。就在这危急关头,苏东坡挺身而出,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决心…… [更多] 沈沈三鼓,飘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觅处,觉来小园行遍。
" target="_blank"> 元丰二年五月,苏轼从徐州调来湖州任太守,官职全衔是“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湖州军州事”。到任仅三个月,七月底就因“乌台诗案”被御史台派人逮捕进京。 “乌台诗案”发生后,杭州湖州的百姓都自动为他“作解厄道场累月”,祈求逢凶化吉。坡公在狱中听说,十分感慨,嗟叹“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可见苏太守与湖州人民之间的感情非常深挚。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
" target="_blank">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任后,全家生活捉襟见肘,为了补充生活的不足,苏东坡在朋友的帮助下,在东坡得到了一块荒地,苏轼头戴头巾,脚穿草鞋,开荒种地,与农民来往于田野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东坡的大名由此得来。 黄州是苏轼的政治低谷,但同时是他的文艺高峰。在黄州期间,苏轼留下了众多千古流传的佳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target="_blank"> 元佑六年,苏轼被派知颍州(今安徽阜阳)。从闰八月二十二日到达颍州任上,至元佑七年三月三日离开颍州赴扬州任,期间仅短短半年时间,苏轼却为民办了几件大实事:阻止开挖八丈沟、疏浚西湖、抗旱、平盗,这些功绩都让颍州人民世代感激。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 target="_blank"> 元佑八年,苏东坡由礼部尚书贬为定州知州。他在定州勤于察访民情。定州城北的苏泉、西坡、大西丈、小西丈村一带地势低洼,四季泉水长流不断,大约有两三千亩闲置的水田地。苏轼便想到盛产水稻的老家四川眉山,如来个“南稻北移”,定会将定州变为富庶之地。于是,他责成专人,到南方运来稻种,并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术,使昔日的荒野水滩开出了一块块稻禾竞秀的水田…… [更多]
" target="_blank"> 相传苏东坡爱妾王朝云辞世后,葬于孤山,留下婴儿没奶吃,整日啼哭。一晚,东坡卧床待眠,朦胧中忽见浑身湿透的朝云给儿喂奶,便问:“为何全身皆湿?”答是涉水所为。东坡听后深为感动,又想起民众涉水过湖,多有不便,于是资助栖禅寺僧人希固筑堤修桥。竣工时,惠州官民设宴庆贺,东坡有诗记云:“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纪念东坡,遂将长堤命名为“苏堤”。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target="_blank"> 绍圣四年丁丑(1079),朝廷重议苏轼之罪,由惠州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苏轼是这样描述自己在那里的生活状况:“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当时的儋州人称“南荒”,那里“黎地广袤,都县稀疏”,“风涛瘴疠,非人所居”…… [更多]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言(臣),摭其表语,并谋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这段不足八十字的正史,记叙的是距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朝,苏轼“坐作诗讪谤罪”,被御史台关进监狱,酿成我国历史上闻名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古往今来,历代朝政均以治水同于治天下。苏轼曾在《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中指出:“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道出了治水不仅要顾及“水”的问题,更要注重社会经济和人类发展这个“人情”对水的影响。他在留守杭州时就把治湖作为首要之政,加大治湖力度,又说:“陂湖河渠之类,久废复开,事关兴运。虽天道难知,而民心所欲,天必从之。”这与他经世济民、体恤百姓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 target="_blank" title=""> 元佑四五年杭州灾荒,瘟疫流行,时任杭州太守的苏轼体恤民情,他派人做稀粥、药剂,救活了很多人。考虑到杭州重镇,苏轼捐了五十两黄金,加上公费,合起来办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坊,收纳贫困病人,为其治病。苏轼亲率医生分坊治病,得医而愈者千余人。在古代官方慈善医疗事业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安乐坊即为世界上第一个公立医院。
" target="_blank"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