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这是一首悼亡词。苏东坡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他在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减字木兰花》 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蝶恋花》 题为“春景”。该词通过描写远方的晚春景色,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时的复杂心情。 春光已老,春光犹在,正是这么一个恼人的时节。中间插写的燕子飞来,流水人家,既是补足""的信息,更使画面增添动态的美。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浣溪沙》 此词作于徐州,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原作一组共五首,题下有小序云:“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这五首词都是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宛若五幅农村风俗画,生动自然,浅近贴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苏轼借出猎一事抒发了爱国豪情,表达了他热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以急切愿望。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和子由渑池怀旧》 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往日崎岖今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水调歌头》 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中所怀念的不是女人,而是弟弟苏辙。他在患难时曾告诉弟弟:“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而弟弟曾表示只要哥哥能平安,自己不做官又有何妨。这份手足之情,真可说是死生以之了。 这首词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唤鱼池”牵红线 王弗的父亲要为奇景命名,同时又想暗中择婿。苏轼所题的“唤鱼池”耐人寻味,王方因此选中他为乘龙快婿。
东坡为妓女作小调 苏东坡带妓女进寺院,老方丈心中不悦。苏东坡写诗谢罪,并作小调给那个妓女唱,禅师大笑。
苏东坡画扇解民忧 一个制扇匠人欠商人两万绫绢钱。苏轼在扇面上题字、作画。每把折扇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
“毳饭”智斗“三白饭” 贡夫邀东坡前往吃十分香美“三白”饭,以“三白”相戏。 过了一些日子,东坡请刘贡夫到家来,并以毳饭招待他。
《人来得书帖》 此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
《黄州寒食诗帖》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枯木竹石图》 元丰7年,苏轼被邀至友家,乘酒兴做此图,题材为苏轼惯用的枯木、丛竹、怪石。 苏轼的《枯木竹石图》可以说是当时文人画的典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