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文化 [赵忠祥]
央视国际 (2002年12月16日 17:14)
暮色降临,漫步维也纳街头,你会被随处可见的咖啡馆所吸引。历史上,奥斯曼人给奥地利带来过屈辱,也带来又黑又苦的饮品——咖啡。咖啡进入中欧,并不像在世界其他地方随即出现的灯红酒绿、歌喧乐繁,交织着色情,炫耀着阔气或附庸着风雅,显示出一种轻薄的文化现象。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了。”他所指的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和地点,正是30年代上海最典型的殖民地文化现象的歌厅舞榭和咖啡馆。可惜鲁迅先生没有到维也纳的咖啡馆看看,同样是咖啡馆,可是维也纳街头的几百家咖啡馆却与众不同。从100多年前起,这里就是一个能寻求安静的场所,也是促成人的才思、构成伟大作品的好去处。
维也纳式的咖啡馆,你一走进去,就会产生一种屏息凝神的感觉。尽管高朋满座,但这儿的氛围却静悄悄的,没有明亮的灯光,没有炫目的色彩,不但没有迪斯科那刺耳的音响,连任何乐声在这里都不存在。没有耳畔的嘈杂,却会感到乐声在心头萦绕,事实上正是如此。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施特劳斯家族成员以及名作家、名艺术家都曾在他们居住于维也纳的时候,频频光顾这些咖啡馆。
在这里,他们手持一杯咖啡,静静地沉入浪漫柔美的梦幻之中,在心头、在脑际,一首乐曲、一部作品,或片断、或零星地构思完成。很多作曲家们灵感陡现,拿过菜单就当成了谱纸。据说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的部分旋律就记在咖啡馆饮品单的背后。
一个多世纪的悠悠时光过去了,没人能说得清维也纳的街头随处可见的百年老店,是哪位大艺术家光顾过或是多少天才作品的成形之处。但各地的观光客和本地居民不乏有发怀古之幽情者,有追慕先人者,也有希望成名者,他们或三两好友默默对坐;或独自一人面对烛光陷入沉思遐想。除了沧桑岁月使人们的衣着稍许变化外,维也纳咖啡馆那氛围、那情韵,那般凝重浓郁的文化气息却一成未变。
当我们征得了老板的同意,悄悄地提起摄像机,进入一家已有百年历史的咖啡馆时,除了一位年岁稍长的女服务员向我们走来,示意询问要什么东西以外,别人似乎根本就没注意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