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卞祖善的音乐缘

    

  缘起

  天是冻结了的湖的冰蓝色,大半个月亮,如同冰破处的银闪闪的一汪水。不久,月亮就不见了,整个的天似乎全冻住了,还是淡淡的蓝色。

  一个13岁的男孩,跪在天井里默默祈祷。他的面孔流露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重与悲伤。香烟轻缭,丝丝缕缕,仿佛维系着父亲垂死的生命。

  “爸爸,不要离开我!”


  “慈父当年在我耳边吟唱的江苏民歌《摇篮曲》:‘瞌睡虫来了,来了……’50余载至今难忘。这些就是我童年生活中留下的一点点最珍贵的音乐印象。”卞祖善总是这样回忆他的父亲。

  1936年,卞祖善出生在江苏镇江西门外一个城市贫民的家里。他的7个哥哥姐姐,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了6个,只有一个哥哥活到今天。从一出生,卞祖善就被叫做“讨债鬼”,因为困顿不堪的父母担心无法养活他。在他五六岁时,母亲离家出走。自此,他与父亲相依为命。

  如今,父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单薄的卞祖善和哥哥抬着父亲去医院求治,却因没有钱被拒之门外……岁月刻在心底的是记忆的疤痕。

  40年代末,这个瘦高的男孩怀着一丝生的希望,钻过火车站破旧生锈的铁丝网,爬上一列东去的混合列车,孤身一人流浪到上海。

  人生之幸,人生之不幸,似乎早已注定。在上海凄苦无着之际,靠了一位老乡的帮助,他进了上海基督教难童教养院,有了一口饭吃,更有了音乐的慰藉。他唱赞美诗,他跟善良的女教师黄兰玉学弹钢琴。音乐圣殿的大门朝着他打开,他开始在跳跃的五线谱上憧憬未来……

  是育才学校音乐组主任陈贻鑫老师为他的梦构筑了坚实的基石。

  1950年夏,孤儿院被解散,卞祖善报考了能提供食宿的育才学校(后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卞祖善只有一件褂子,还是父亲在世时缝的,已经穿了又洗,破了就补许多年。这天早晨考声乐,他穿着它去了。

  考场上有许多人,看着大家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样子,卞祖善不免有些自惭形秽,原本紧张的心越发慌乱了。主考官让他唱一支歌。“唱什么呢?”卞祖善心想,“在孤儿院学的是赞美诗,而现在是新社会呀!对了,唱《东方红》。”本来就不太会唱加上心慌,一曲《东方红》他只唱了头一句,尾一句,便不知该唱什么了。考场上有人窃笑,有人皱眉头。卞祖善站在中央,垂下头,摆弄着衣角,窘迫得直想哭。主考官陈贻鑫也是孤儿出身,他同情面前这个有些傻气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一句话可能会决定这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你的发音还是准的,只是太紧张,以后在育才学习时,一定要把歌词记牢。”就这样,他考入了育才学校。



<<上一页下一页>>
第2页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 个人影集(2002/12/17/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