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手记之
我难忘的2021
作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 高级编辑 闫东
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自2021年6月20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纪录频道和央视新闻、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随后在30多个省级卫视重播,并将翻译成44种语言对外传播。我和团队近600人在184天内完成了这部专题片的创作。《敢教日月换新天》播出后引发社会热烈反响。电视端累计观众触达人数13.36亿次,成为近年来第一部首轮播出触达人数破10亿次的文献专题片;节目相关内容全网点击量达到19.8亿次,刷新了大型文献专题片网络触达量的新纪录。中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求是》等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报道。除了720分钟的正片、8K版、4K版正片、8K微纪录片《百年旗帜》,我们还创作了30分钟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暖场片、291个短视频产品以及CGTN播出的多语种正片,形成了“《敢教日月换新天》影像工程”。
一、使命——重大历史题材
纪录片的创作
1.一生只有一次的选题——《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部纪录片长达24集,和2019年我们做的《我们走在大路上》规模是一样的。2020年12月9日,总台领导任命我为这部专题片的总导演,担子很重,时间很紧。我们从全台各个部门抽调了20多位创作人员,每一集设有一位分集导演,同时还设立了四位执行总导演。我特别感怀,这么多年来在总台的平台上,有这么多的伙伴和我一起来共同经历美好的创作过程。
2021年2月1日,总导演闫东召开导演团队和后期团队创作会。
重大题材主旋律作品是国家话语表达。《敢教日月换新天》紧紧围绕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以时间顺序为脉络,以百年党史中的关键性事件和节点为重点,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精彩震撼的摄制画面、气势磅礴的视听语言,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壮丽华章。
35年来,我率领创作团队,推出了很多重大时间节点的主旋律纪录片:1998年纪念改革开放20年的《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的《共产党宣言》、1999年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李大钊》、2004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百年小平》、2008年回顾改革开放30年风云激荡的《伟大的历程》、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旗帜》、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东方主战场》、2016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长征》、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不朽的马克思》、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我们走在大路上》、2020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英雄儿女》……这些作品,几乎都离不开对“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梳理和挖掘,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理念。《敢教日月换新天》,是我35年纪录片创作的厚积薄发,这不是简单的经验加成,而是化成了强大的动力和必胜的信心。
2.打造精品迎接建党百年——如何破题
与一般的文献专题片相比,《敢教日月换新天》在结构设计上有一个突出的特色,那就是全片共采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同期声近70个。每集都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活动、重要讲话开篇,高屋建瓴、气势恢弘、平实感人。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评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用精当的解析指引观众,在随之而来的影视叙事中体悟先驱者的执着、奋斗者的无畏、改革者的艰辛与建设者的付出。这样别具新意的开篇,开宗明义,言简意赅,有效地提升了全片的思想高度、史学价值和文化品位。
3.从历史出发讲好中国故事——红色故事如何常讲常新
从2011年的《旗帜》到2019年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再到2021年的《敢教日月换新天》,并不是补充10年或30年历史的内容,必须是站在新的高度,对党史进行重新梳理,完成对片子整体从思想到艺术的架构。
这次创作是新时代党史研究在学术上的最新成果,在电视纪录片领域的一次集成。撰稿团队囊括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以及军事科学院等众多专家,最新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2月刚刚出版,我们就第一时间给剧组的所有主创每人一册“武装”起来。
这次创作的故事表达有两大难点:一是如何跳出此前的创作框架,将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常讲常新;二是党史百年故事浩如烟海,亮点众多,如何理清脉络,提炼关键。
比如第三集《力挽狂澜》,主要讲的是长征,2016年的纪录片《长征》用了8集400分钟来讲述这段历史,但是这次只有30分钟。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去看这段历史,片中精选并浓墨重彩地呈现了长征期间遵义会议和爬雪山过草地的段落。雪山草地的艰辛,充分体现了党领导的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遵义会议的召开,则是我们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00年风雨淬炼,多难砺党,中国共产党在劈波斩浪中不断发展壮大,更加活力昂扬。讲党史,最终讲的还是人的故事,讲的是100年初心不变、矢志不渝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全片共挑选了142个故事,这些人物故事以生命践行伟大的建党精神,可歌可泣。
二、协作——立体化联动
的工作模式
1.建组之初立体化联动——像军队一样打仗
《敢教日月换新天》不仅要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还要发挥好总台创作大型纪录片的独特优势,创造具有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现象级作品。2020年12月30日我们召开了项目启动大会——“吹响集合号”,同步建立撰稿组、导演组、资料组、外拍组、后期组、视觉组、音乐组、制片组、融媒体组,前后期工作同时展开,建立起立体化工作模式。总台举全台之力,聚合近20个中心部门,抽调总台各中心及相关单位骨干力量,组成导演团队及各主要工种团队。在社会科学院撰稿组的基础上,又组织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军事科学院等相关理论专家形成撰稿团队,每集编导与撰稿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沟通和对接。
本片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创新工作模式,文本创作、前后期制作、资料挖掘同时开展,加强与中宣部及撰稿组的紧密联系,50天之内完成国内外前期拍摄,共计采访历史亲历者、事件相关人员80多人,国外拍摄16个国家和地区。从2021年3月10日起,摄像师分成七个组,向全国各地陆续出发。到4月13日全部回京,外拍行程共计三万五千多公里,其中最高拍摄地是青海果洛,海拔4423米。
图片2021年3月5日,总导演闫东采访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92岁)。
为了冲刺播出,我们整个剧组殚精竭虑,全组同志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和懈怠。为了播出,主要的创作人员与技术人员,都住在总台的影视之家,随时可以交流,我把这个称为“军营式管理”。我觉得,常年这种工作方式,锻炼了我和团队,能够像一支军队一样打仗。
2.紧扣时事最后冲刺——各环节紧密配合
2020年在创作《英雄儿女》时, 10月2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们提前设计、快速反应,选素材、转制式、再编辑、上字幕、重合音、走技审,最终在距离推送截止时间还有10分钟,将文件安全送到播出线上。当晚9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抗美援朝伟大精神的讲话就出现在了《英雄儿女》最后一集《永远铭记》中。
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作中,剧组总结之前的经验,在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结束后,立刻进行全流程联动,精选素材,在24小时之内完成所有制作替换以及领导审看工作,完美保证7月2日晚播出最后一集。
三、创新——纪录片创作
也要与时俱进
1.珍贵老资料旧貌换新颜——“旗帜模式”的创新升级
在创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型文献专题片《旗帜》时,我们创立了“旗帜模式”。资料编辑不是单纯的查找素材,而是第一时间和导演一块看脚本,参与前期拍摄,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工作合力。
《敢教日月换新天》里有不少珍贵史料是首次在电视上与观众见面,包括大量珍贵的音频资料。此次下载资料共计903.8小时、14938条,音频数据共计105条。第二集《星火燎原》中,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人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的历史影像首次在大型文献专题片中面世。第六集《建国大业》中,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布“国歌”“国旗”“首都”的段落,就是把中央新影资料馆珍藏的无声影片《新中国的诞生》的画面,与总台音像资料馆特藏部珍藏的原声录音无缝对接、合二为一,将这个重要的历史场景在荧屏上“复现”出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冲击力。
李大钊在莫斯科大剧院演讲
周恩来宣布“国歌”“国旗”“首都”
作为总台“5G+4K/8K+AI”新技术应用实践的新探索,我们还大胆引入人工智能(AI)影像修复技术,辅助人工修复手段,对全片珍贵影像资料进行修复。这里面既有斑驳污损的老胶片,又有像素低且伴随着脱磁、带伤等问题的电视镜头,团队克服各种困难,共修复影像资料280多段5100多秒,让老资料重返青春。
这次不仅通过修复,将长征、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等重要历史场景进行画质增强、清晰重现,还对部分珍贵资料进行了色彩还原。所有修复的前提是保证这些画面的历史原真性,在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过程中,通过技术提高贴近性和生动感。作为总台“党史经典 彩色重现——党史经典影像素材4K/8K超高清修复工程”成果的一部分,修复上色后的部分素材还制作成独立的新媒体产品与观众见面。
2.纪录片中新技术的运用——8K超高清拍摄
此次首次使用8K超高清拍摄技术在中共中央党校《旗帜》《一大代表》及《我们的老校长 毛泽东》《实事求是》《总设计师 邓小平》《焦裕禄》《谷文昌》等雕塑进行拍摄,作为全片片头及重要场景使用。
4月4日,摄制组使用总台最新8K摄影机对中共中央党校组雕《旗帜》进行拍摄。
总片头以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党史发展阶段为情绪节奏,通过国际顶级的高速摄影机,全程进行了4K超高清拍摄,用高速纪实的影像风格,锻造的工艺手法,全新呈现了党徽经过千锤百炼,百炼成钢,铸成丰碑的历程,给观众以既熟悉又新颖的视觉感受。
全片中仅4K超高清三维动画呈现就有500多场,总时长近126分钟,大概相当于正片4集的时长。
3.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结合——“凭着心中坚定信念”
《敢教日月换新天》创新解说模式,打破原有一位解说员“一贯到底”的模式,邀请三位总台播音员姚红、苏扬、方亮分别针对24集解说词进行了配音。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音乐创作团队是与剧组成立的同时就开始建构,被我称为“老中青音乐创作团队”。本片的音乐顾问是著名作曲家吕其明,音乐创作是由作曲家刘为光带领的团队,音乐编辑是与我合作十年的毛薇薇。我们这支老中青音乐团队时常聚在一起讨论音乐主题结构,设计情绪段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讨论,最终我们一共创作了20多段原创音乐。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音乐编辑过程中,我们还梳理了大量的历史经典歌曲,音乐为影片再次增加声音上的表现力。全篇24集中,共计选用了50首历史经典音乐。对这些“时代之声”的恰当使用,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达到主题的最大深化和情感共振,相信也能够唤起观众的时代记忆。
四、变革——从传统媒体
到网络化传播
2020年12月30日,《敢教日月换新天》召开启动大会,在集结之时就把融媒体传播组放在了很重要的部分。我们迅速架构起包括总台融合发展中心、视听新媒体中心、央视新闻新媒体等部门的“一体化”创作策划队伍,以年轻态表达为宗旨开展创作。
为实现“不仅要触达用户,还要引导用户行为”的目的,《敢教日月换新天》围绕正片策划创作了一批层次丰富、内容多彩的融媒体产品,同时深挖总台央视新闻、央视网、央视频、云听等自有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因地制宜专项设计,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布局宣传体系。
我们创作了主宣传片、“口述历史系列短视频”、“主播说系列短视频”产品、主题歌《终达所愿》MV等近300条短视频,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针对各平台的不同属性、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发布,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广泛利用现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邀请博主进行影视解说、历史科普、个人感受等不同方向的短视频创作,用年轻创作者的个人视角带动对应平台用户对《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关注度。通过二度创作与个性化再生产形成一脉相承、百花齐放的传播格局,同时产生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这次184天的创作我全情投入,八个联合摄制单位给予很大支持。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书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同志在《敢教日月换新天》创作座谈会上讲到,《敢教日月换新天》讴歌百年辉煌,凝聚前进力量,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样本,给广大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情感冲击和思想冲击,在收获感动、感慨、感悟、感奋的同时,激发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这也是我们创作这部片子的初心。
每一部纪录片的创作,都是一个百炼成钢、追求极致的艰辛过程。建党一百年这样一个选题对我们来说,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更是责无旁贷,必须竭尽全力完成好中国共产党的这部百年影像“大传”,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