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出品的大型科学节目《加油!向未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普及类)二等奖。
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和尼格买提体验科学实验
当总台主持人、制作人王雪纯出现在获奖者合影现场时,有几位其他获奖者终于还是忍不住上前招呼:“您是来采访的吗?”其实他们有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因为这是电视节目类别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之前电视人从未作为获奖者出现在获奖现场。此次,总台共有王雪纯、许文广、过彤、林锋、章缘缘、张庆龙、王炜七位同志获奖,王雪纯作为团队代表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观礼。
节目科学顾问陈征和王雪纯作为节目代表领奖
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总书记的“两翼理论”,为新时代的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科学实验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一季,于2016年5月31日召开发布会,并于7月3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推出。节目的适时推出,是总台落实总书记“两翼理论”的具体举措,是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节目以新语态见证并记录了科学的魅力和国家的科技突破,以新模式参与并推动了科学资源集聚和人才成长,以实际行动服务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大局,向全民普及科学知识,带动了全社会的“科学热”。
勇闯蓝海“死磕”创新
打造科普节目新标杆
穿甲弹击穿10层钢板
《加油!向未来》是一档应时代之需而生的节目,也是体现总台创新力的代表作之一,团队以“死磕到底”的勇气和毅力,开创了一段“不平凡”的探索。
探索的第一个突出“难题”是形式创新。科学节目是蓝海,但电视科普节目并不稀缺,形式上突破创新也是大家面临的共同难题。团队在调研了大量国内外同类节目后,最终决定“把科学实验搬上舞台”。
节目监制、总策划、现任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副召集人许文广说:“制作团队中文科生占绝对主体,创新这档科学节目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大航海。从科学原理到实验呈现效果,太多的未知领域需要学习和探索,考验的是团队勇气。”
节目中的精彩实验
正如科学之路一样,节目组经历了太多的挫折,有的实验装置历经反复失败,在录制当天才终于成功,导演组成员一起瘫坐在地上痛哭;有的选题导演组和科学顾问团队“相爱相杀”,最终经过数月的反复论证和尝试,才找到既能符合科学原理又能适合舞台呈现的方案。凭着多个团队共同的坚持和努力,三季节目用创新的模式打造了“21天无壳孵化小鸡”、“百米冠军与歼十赛跑”、“穿甲弹击穿10层钢板”等153个科学实验,为科学节目树立了新的“标杆”,荣获了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电视“星光奖”、中国科教影视作品最高奖“中国龙奖”金奖等奖项。
21天无壳孵化小鸡
探索的第二个突出“难题”是传播升级。有别于普通综艺节目的传播需求,《加油!向未来》节目的传播要达到“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学精神、激发科学热情”三重诉求,层层递进、深入人心。节目采用了多产品、多渠道、多场景覆盖的融合传播策略,从图文到视频、从节目到活动、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媒体,最终取得了现象级的融合传播效果。节目相关短视频传播量超过36亿,话题阅读量超过40亿,带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科学热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普实验卫星发射活动,甚至成为了民营航天的“重大事件”。
“朱雀一号”发射现场
节目第三季,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搭载节目定制的科普卫星“未来号”完成首飞,但火箭第三级出现异常,卫星最终没能顺利入轨。虽然没有最终实现预想,但它承载的科学梦并没有因此熄灭。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是只有成功才能被铭记。
“朱雀一号”发射现场
这不仅是一次普及航天知识的发射,也是一次科学探索精神的普及。节目宣传总监张庆龙说,现场观摩者、工作人员和火箭研发组的成员都面露不甘,“大家保持着微笑,而眼眶里却饱含着泪水”,更让他们对科学之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加油!向未来》这档节目不仅是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传递科学精神。科学探索的脚步不会因为困难和挫折而停滞不前。官方推文的留言下也尽是鼓励:“不是只有成功才能被铭记,科学精神更加值得尊重!”“科学探索之路永远是曲折的,没有谁会完美地成功。”
央视《晚间新闻》栏目全面报道这次发射事件,时长近7分钟
两年之后,2020年9月,总台再次与商业航天合作,“央视频号”在海上发射圆满成功。
众志成城
总台科学“朋友圈”
合力挑战“不可能”
《加油!向未来》第三个突出“难题”是跨界融合。在众多节目形态中,科学节目是领域跨度最大、知识结构差别最大的节目之一。用大众传媒普及科学,用综艺方式解锁科技奥秘,以奇思妙想引导科学探索潮流,还要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及投身科学的热情,做到这些仅仅依靠传媒平台是远远不够的。总台搭建平台聚合的科学“朋友圈”,在节目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台聚合了各个领域的优秀科学团队。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陈征老师带领团队创新研发了实验装置,为大型实验的顺利完成与展示提供保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坐镇”解说台,为科学实验的原理提供既权威又生动的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吴宝俊为节目提供科学策划和“1V1”抢答环节的试题,催化了科学与综艺的融合。节目制作人王雪纯说:“这种深度的投入,背后是科学本身的驱动力。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都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人的基因里。”
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科学团队
各团队深度融合打造出的大型科学实验
众多科学大家来到节目,为科普贡献力量。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节目主创团队分享他的“禾下乘凉梦”;科普作家叶永烈亲临节目发布会现场,称播撒兴趣的种子也是为国家科技人才储备做贡献;我国火炸药领域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王泽山告诫年轻一代要“脚踏实地,耐住寂寞,加强基础研究”;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分享82岁9天3次下潜经历,传播“科研一定要到现场去”的科学理念;“嫦娥之父”欧阳自远讲述“嫦娥一号”诞生背后的一万小时定律。
汪品先院士来到节目现场
无论是将晦涩的科学知识普及化,还是将复杂的科学实验舞台化,亦或是把抽象的科学精神可感化,都是因为总台科学“朋友圈”深度参与和鼎力支持,才最终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壮大“耐心资本”
总台“科技强台”战略结硕果
时隔6年,《加油!向未来》再获殊荣,不仅是对节目的鼓励,也是对总台笃定前行的肯定。节目监制、总策划、现任央视网党委书记、董事长,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过彤表示:“我们是媒体中的‘耐心资本’。2016年《加油!向未来》第一季诞生的时候,作为在全国主平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第一档大型科普节目,节目要为‘高冷’的科普节目找到一种创新表达方式,让科普节目也能够火起来。而当节目做到第三季的时候,全国涌现出众多科学节目,科学可以很时尚很有趣很生活的理念逐渐被大众接受。”
节目开场秀之一
除了节目创新,总台在坚持“科技强台”的路上也一直沉心聚力、久久为功,持续深化“5G+4K/8K+AI”发展战略,坚持高起点高站位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更高远的视野担负起电视人的使命和责任,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总台大力推进媒体科技创新,结合新闻业务发展和生产需求,重点打造了新一代全球一体化新闻全媒体采、编、存、制、播、发平台——总台全球新闻云,为未来新闻业务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迭代平台;发布国内首个由媒体自主研发的智能传播算法——总台算法,将主流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机结合;率先开始研发AI横屏转竖屏技术,让直播中的横竖屏画面实时转换成为了可能;牵头研发国产三维菁彩声,配合超高清视频技术,让观众真正体验到全国产化的视听盛宴……
节目外场实验之一
后续:你的前方是星辰大海!
《加油!向未来》的“超长尾效应”还在逐步释放之中,王雪纯说它的价值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维度才能更准确地评估,但节目对参与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参与过这个节目的人,都好像经过了一场洗礼。”
时至今日,这种科学工作者、科技产业界、传媒界和社会各界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相互支撑、开放融合、打通全传播链条的模式,依然为科学普及和科技人才培养注入着效能,也让《加油!向未来》节目主创团队积蓄和迸发出更多力量。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书记、台长慎海雄多次指出,我们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最管总的、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定不移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中找启迪、找思路、找答案,坚信笃行、好学能文,坚持不懈把总书记思想转化为一个个创新创意、一档档精品节目、一项项实践成果。总台一直没有停止对科技的探索和科普的支持,在慎海雄同志的提议下,总台基于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策划举办以“AI无止境”为主题的《2024中国·AI盛典》,打造首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国家级科技盛宴,展现当前AI发展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与最新实践,呈现AI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元的应用。
从初启鹏程到繁花硕果,节目见证了科学工作者和电视工作者念兹在兹的自我期许和磨砺以须的坚定志向。在勇担重任,勇攀高峰的同频共振中,为科技创新的前景更添一份光彩。正如节目主持人——“科学兄弟”撒贝宁和尼格买提在节目主题曲中唱到的:“加油向未来,你的前方是星辰大海。出发趁现在,你的起点是脚下的时代!”
节目播出期间的海报
执行总监:陈福生
监 制:刘 斌
主 编:赵东亮
编 辑:王 尊
供 稿: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