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手记丨立根铸魂 探寻中华文脉向“新”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台之声》微信公众号 | 2024年08月22日 11:13
原标题:
正在加载

作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副制片人 文永毅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重点领域之一。“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们创新文化报道样态、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努力方向。

  今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以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节点,在新闻频道和央视新闻新媒体持续探索新闻类文化特别节目的创作空间。从2月掀起上亿话题阅读量的《龙行天下》,到4月提升同时段收视率45%的《何以清明》,再到6月创造多个龙舟文化热搜的《何以端午》,我们深入挖掘传统节俗的文化根脉和历久弥新的中国故事,力求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更多守正铸魂、创新表达的精品力作,用高质量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何以清明》AI文生视频成为清明假期新媒体爆款产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打开传统文化宝藏的“金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如何让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非凡魅力、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深厚源泉,是我们今天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人们常把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比作“金钥匙”。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帮助我们打开传统文化宝藏的“金钥匙”。我们打造精品文化节目,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定不移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中找启迪、找思路、找答案。

  2024甲辰龙年,春节初一到初六,社会新闻部以《龙行天下》为主题,创新尝试新闻频道文化特别节目创作。中国文化、中国情感、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16个字给我们的报道锚定了坐标航向。

  我和三位同事负责正月初五的节目,因为这天有开市营业的传统节俗,我们沿着“龙兴百业”的分集主题展开报道:时间上龙元素化为穿越历史长河、关联古今生活的红线,空间上展现从北京到新疆、从陕西到湖北留下的龙文化遗迹,隆隆鼓声作为贯穿整个节目的元素,承载着我们通过寻找龙的精神来传递经济社会发展信心的意向表达。

  △社会新闻部《龙行天下》创作团队在播出线上见证奋斗成果的诞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果说《龙行天下》是社会新闻部探寻文化报道新路的尝试,那么“何以”系列就正式确立了守正创新的“路线图”。请教十多位历史民俗专家、汲取多部书籍和节目的养分,我们在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原貌的基础上,努力用新手法、新样态呈现出传统节俗中蕴含着的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力。

  新质生产力融合“思想+艺术+技术”

  在延续《龙行天下》多版块设置的同时,从《何以清明》开始,增加直播报道环节,依托典籍挖掘历史,让节目样态更加丰富多元,文化气息更加浓郁芬芳。

  创作清明文化节目,有两个较为突出的创新之处:

  首先,巧妙设计仪式性时间节点。很多人都知道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但包括清明在内的二十四节气每年到来的时间都不一样就是不少人的“知识盲区”了。正是从观众未知的“新闻”角度出发,促成了总台新闻节目首次采用此时此刻的直播态报道清明。

  △《何以清明》创新直播清明时刻。

  今年清明节气到来的具体时刻是4月4日15点02分,我们经与新闻频道编辑部沟通,将节目时段确定在15点档,准点引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直播画面,给观众类似春晚倒计时的仪式感,随后对清明时间如何测算进行揭秘报道……节目从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文化节目的全新感受,不仅新颖独特,而且引人入胜。

  其次,AI文生视频融合新闻表达。在《典籍里的清明》版块中,我们用AI再现了古代清明节,清明节当天在央视微博推出仅一小时就登上热搜,话题阅读量超过4200万。

  为了实现“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我们的AI创作团队还专门引入了研究古代建筑和服装的专家顾问,为节目细节层层把关,最终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播出效果。

  党员作先锋 锤炼真本领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社会新闻部党支部和新闻频道编辑部党支部、人事局干部管理处党支部联合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三部门110多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前往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学习。“文明起源”“宅兹中国”的沉浸式体验、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的专题讲座,让我们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进一步领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对自身担负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也有了更深认识。

  △社会新闻部党支部等三部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参观中国历史研究院。

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全体记者的必修课,党员理应成为“以学促干”的表率。从《龙行天下》到《何以清明》,再到《何以端午》,报道团队的党员真正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从而实现两“脉”贯通、立根铸魂。

  21年党龄的党员焦健在河南出差时,遭遇了暴雪天气。为了确保节目能够按时保质完成,仍在发烧的他一天也没有休息。由于雪太大,车辆无法驶入拍摄现场,他带着拍摄团队拉着设备徒步前进,顶风冒雪拍到夜里11点才结束。

△党员焦健(中)与拍摄团队沟通拍摄细节。

△党员文永毅带腿伤坚持采访。

  为了做出耳目一新的文化节目,更多党员在创作中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像AI文生视频生成画面的随机性很强,每次一点小的改动,往往意味着整个画面都要重新检查核实。在播出前的夜晚,我们经常会为打磨一个细节沟通到深夜,不到满意决不收兵。

  锤炼扎实“脚力”,练就敏锐“眼力”,激发丰富“脑力”,汇聚奋进“笔力”。正是在党员带头践行“四力”下,报道团队把对“第二个结合”的深刻领悟转化为润物无声的好节目,坚持不懈地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人心。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坚信笃行、好学能文,不断守正创新,对“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作出新回答,将中华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编辑:陈诗文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正在阅读:党员手记丨立根铸魂 探寻中华文脉向“新”力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