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党课|“背篓专线”背后的民生情怀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台之声》微信公众号 | 2024年09月18日 17:27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台之声》微信公众号 | 2024年09月18日 17:27
原标题:
正在加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坚持把创新这一总台工作的主旋律贯穿融入到党建工作中,自2021年起,连续4年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四个一百”系列特色活动,通过组织百个优秀主题党日推荐、百堂优秀微党课展播、百名播音员主持人讲党史、百名播音员主持人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百本优秀图书推荐等特色鲜明的活动,坚持不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7·9”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本期为大家展播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选送的微党课《“背篓专线”背后的民生情怀》。

菜市场里的微党课

  我是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蹲点访谈栏目《相对论》的记者庄胜春,一名党员。重庆观音桥菜市场,是我第一次卖菜的地方,也是这次微党课的“课堂”。

  为什么是菜市场?还要从一条地铁线说起。

  2024年3月的最后一周,我来到重庆,蹲点“背篓专线”——一条开通两年,连接起重庆城区与农村的地铁线。村民们发现,搭乘它,可以背着背篓、挑着扁担把自家蔬果运到市区,卖个好价钱。

  “背篓专线”的终点之一,就是这个菜市场。在这里,菜价能比镇子附近高出一倍,往返时间却比以前短了半天。而且,这些“背篓老人”大多65岁以上,地铁免票。“背篓专线”,既方便又实惠。

  网友们纷纷为这一举措点赞,但也有不一样的声音。有人认为,早高峰地铁人挤人,这么大的背篓进入,对公众出行效率和安全会有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这里,想了解暖心的人性化举措背后,有什么困难,又要付出怎样的智慧和努力。

  更重要的是,“背篓专线”真正的起点,不是地铁站,而是老人家里的田埂;真正的终点,也不是地铁站,而是竞争激烈的市集。村民们到底经历着怎样的日常,“背篓专线”又是怎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基层工作中的“以人民为中心”

  当天凌晨3点45分,我跟团队从住处出发,赶到石船镇王尚明老人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每天天不亮,就要跟老伴儿去地里摘菜。我随他们一道,借着头灯的光,割下最新鲜、没开花的冬苋菜。一斤一捆,放进背篓,每捆卖两元;此外,还有一副扁担,装着一百斤血橙。看王爷爷背着轻松,我也想一试,结果,站不起身。

  出发前,王爷爷在吃药。他的膝盖和脚,年轻时打工受过伤。去地铁站赶车的这一路,有段乡间土路,很是颠簸。上坡下坡,王爷爷一路喘着粗气。

  同行的“背篓老人”里,有一位是王爷爷的邻居,是独居的“五保户”。86岁的他,同样是一路挑着扁担,走上三四十分钟,到达地铁站。每个月,除了国家一千多元钱的补助,卖菜可以增加些收入。

  这样的实地调研,让我们对“背篓专线”的价值更明白了,对公众的包容与爱心更理解了。

  还有一位老人说,自己年轻时不敢出来打工,是怕“外面世道搞不清楚”;如今老了,反而敢提着扁担进城卖菜。

  的确,地铁站里,总能看到工作人员帮着老人们抬背篓。运营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每天会提前五到十分钟打开闸门,让老人们能早些进站。

  因为背篓不方便通过安检机,他们就用安检仪手动检查。还有一些“背篓老人”不通普通话,听不懂地铁报站。几经调研、反复录制,他们做了一版方言版地铁报站语音。“地铁并不是只为上班族、白领建造的,轨道交通的根本就是服务人民、服务民生。”

  站在山坡上,一边是石船镇的田地,一边是地铁站的灯光,传统背篓与现代文明在此交融。播放这个片段时,弹幕中有网友注意到运营公司负责人李天祥胸前的党员徽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与否,就体现在这样一个个细节里。总书记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一个“背篓专线”,这样一个菜市场,就是一盘盘小鲜。

记者眼里的“以人民为中心”

  为什么要走下基层?走下基层,你才会看到真正的生活,坚定一些朴素的道理。

  比如去年,淄博烧烤,在那么火的流量盛宴之下,我们看到的,是烧烤店老板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为走红奠定了基础;东北的龙兽医,一夜之间红了,背后同样是他三十年如一日,早出晚归赢来的百姓口碑……

  所有这些打动我们的故事,背后的道理出不了这三句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做报道也是一样,须始终不忘“以人民为中心”。

  过去两年,我们专注做蹲点,走了全国十多个省份,和几十位主人公朝夕相处,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我们是普通老百姓,你们为什么来拍我们?

  在广州,我们蹲点采访一个做外贸的“00后”小姑娘。她一见我就问,你们要来拍我的什么?来拍我的外贸创新吗?来拍“一带一路”吗?

  我看着她的大眼睛,给出的回答是:“我们就是想来了解你。”我还记得她的眼神,大概她没想到,我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这次对话,定下了接下来几天采访的基调。一个真实、充满生命力,带着留守儿童成长痛楚的年轻人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镜头里。

  再说回“背篓专线”。早上,我跟着王爷爷赶地铁的路上,每见到一个村里的老伙伴,他都会念叨几句:“这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他昨天帮我卖冬苋菜、卖柑子,今天早上4点多就到我家里帮我割菜……”

  他觉得,我们是真的想了解农民的生活,看大家有什么困难。“你们这个视频做得很实在,你们是实地采访。(网上)有很多东西都是表面上的。 你们这是脚踏实地。”在黢黑的村口土路,这段话,让我最是难忘,不敢怠慢。

  这一年多来,越来越多的网友会在评论区说,“《相对论》是一个跟老百姓在一起的栏目”“在老乡伤感的时候,记者会轻拍肩膀安慰”……看到他们说“泪目了”“治愈了”“又获得了前进的力量”,我们收获了作为媒体人的价值感。网友们的关注和追更,也为我们持续蹲点不断注入动力。

  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有超十亿的网民,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表达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我们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把那些水灵灵又沉甸甸的故事,讲给这十多亿的网民听,让大家更有凝聚力,更加坚定地往前走。

  后记

  这期微党课推送时,方言版报站语音已上线“背篓专线”,我们的蹲点视频也已登上了“背篓专线”上的车载电视。

  社交平台上,陆续还有网友发来评论和私信。

  “泪目,这就是我的老家,我也是父辈一背篓一背篓背出来的”“生活在中国真的很幸运、很珍贵,这个世界不该、也没有抛弃谁”……有网友说,自己回乡碰到了王爷爷,大家会打趣他:“不得了哟,上电视了哟。”希望我们这次的报道,对得起爷爷的信任。

  还有不少新闻专业的学生给我私信:“今年考研失利,仿佛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但最近看您的节目,好像再次被点燃”“希望你能继续吖,为更多人讲述人民的故事”“悄悄在您这许个愿,希望我能成为记者,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好记者”……希望我们接下来的报道,可以继续给他们力量。

  同志们、同事们,我们一起努力。

执行总监:陈福生

监  制:刘 斌

主  编:葛 平 赵东亮

编  辑:张新阳 陆明明 王 尊

供  稿: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

编辑:苏璇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正在阅读:微党课|“背篓专线”背后的民生情怀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