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7日 10:36 来源:人民日报
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有不少是留学回国人员。他们对海归创业的问题十分关注。他们说,在当前的形势下,留学回国人员大显身手正其时。
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国
朱坦委员(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1980年我在德国读研究生,算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出国留学的,此后又两次出国留学和工作。2005年我到墨西哥、美国等国考察留学人员状况时,发现现在的留学人员和上世纪80年代的留学人员不尽相同,呈现出4大新特点。
首先是专业不一样了,现在的留学人员更多地进入生命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及MBA等学科学习,专业选择面更广;其次,许多留学人员走出校门,进入国外公司工作甚至创办自己的公司,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三,合作形式不一样,现在许多留学人员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或是自己的产业,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如境内外联合申请、承接科研项目等;第四,今后我国更多地要采取“走出去”战略,到国外投资兴业,留学人员可以在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需要不断分析留学人员新情况,对现在的留学人员来说,归国不仅渴望良好的科研环境,也不单限定要进科研机构、学院,而是更希望有好的体制,如自主创业基金等,便利他们创业,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此外,我还建议,应当重视与国外高新技术领域内的中小企业加强联系,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国。
进一步完善创业环境
钟发平代表(湖南科力远高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现在是留学生回国创业的一个好时机。中国发展经济的一个很好机遇已经到来,国家对创业者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措施。现在的问题在于归国留学生的创业环境还应该得到进一步完善。现在政府提供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够,政策的系统性和稳定性不够,没有形成制度化,有时是个人化的行为,有时停留在口头阶段,没有落到实处。
创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资本、国际化信息等各种创业要素的综合。而一个人不可能是全能的,什么都懂,又有技术,又懂市场,还会经营。有些海归就是学者型的,他们要实现自我转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国内应该大力发展相关的中介服务,呼唤可以经营海归的科技经纪人的出现。在美国硅谷等地,中介是很活跃的,他们做的是创业要素集成的工作,可以促进创业的规模化、产业化。
灵活措施有助实现双赢
陈章良代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现在留学生回国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在中国的科研、经济等很多领域,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着很大的贡献。农大、北大、清华等高校的院长、校长一级,中科院的所长一级,留学回国人员占有很大比例;承担国家重点课题研究的人员,回国人员所占比例也很大。
现在还留在国外的那批人,一般是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建树,但即使如此,他们也在考虑要不要回国发展。现在的情况是想两边跑的比较多,有点像海鸥,其中有部分人是这样的:他们回来看一看有没有机会,如果有机会,就回来,像几个网络公司的老总、部分长江学者等都是这样的。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如果回来,工资、实验室条件和国外差不多,他们是愿意回来的,而且,在国内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在这边他可以带的学生比较多,在国外往往可以带的学生比较少。
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可以在国外保留自己的位置,同时国内的大学给他配个实验室和学生,根据实验条件的需要,或者假期有空的时候,回国来做实验、带学生,表现出色的学生还可以带到国外去留学。这可以实现多赢。对于这些留学人员,对学生、对所在学校,乃至中国科研力量的提升都是有益的。这几年,中国农业大学就采取了类似的政策,受益很多。
我的建议是:采取一些灵活的措施还是有助于吸引国外这些有成就的人回来的。一碗水端平的做法很难让他们回来。
责编: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