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炊烟”和“厕所革命”
韩国自古以来就有“农业天下之大本”一说。记者来韩国时间不短,一直想到农村去看看。韩国朋友告诉记者,要采访农村,最好不要到城市郊区,因为城郊的农村已同城市连成一片,城乡一体,根本分不清哪是农村,哪是城市。于是,记者驱车从首都首尔(汉城)出发,奔向韩国粮食主产区忠清南道的牙山市仙掌面镇竹山里二里村。
竹山里二里村是个很普通的韩国村庄,全村70户,150多人,主要栽种水稻,另外种植一些葡萄、苹果以及人参。记者进村时天色已晚,正是烧火做饭的时间,但奇怪的是村里见不到一处炊烟。村长权明周告诉记者,韩国农村已告别烧柴、烧炭的历史二十多年了。如今,村里取暖做饭跟城里一样,有的用电,有的用煤气。不必烧柴火,也就没人砍树、拾柴,这使韩国山林繁茂,既保护了森林资源,也保护了环境。
许瑗老汉今年75岁,住在一栋有4个房间的传统“韩屋”里。屋中的家具和电器不比城市家庭差,彩电、冰箱、洗衣机、煤气灶、吸尘器一样不少。家中的厕所也同城里一样,有盥洗池、抽水马桶、淋浴器。在韩国农村,家家户户的厕所都很干净,臭味熏天的露天茅厕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抽水马桶,即使是远离村庄的单独农舍也不例外。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粪便化解器”。这是一个长、宽、高均约2米的四方形塑料容器。容器内分成多个格子,并有一个化解粪便的电器设备。建房时将其埋在地下,与厕所的管道相连,粪便进入容器后,通过电器设备化解,不仅可消除异味,而且还能发酵成为优质肥料。
许瑗老汉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幅《阳川许氏家训》,上面写有汉字:“家传忠孝,世守清白。持身勤俭,友爱敦睦。接人恭谨,教子义方。处事必公,不求名利。仁智忠信,博闻礼节。”许老汉十分重视家教和做人准则,他精通儒学,曾担任过村长,现在仍是村中那座百年“乡校”的负责人。“乡校”是中国儒教创始人孔子为普及农村教育而建立的教育机构。“乡校”传入韩国后,虽经几百年,目前全国仍保留了340多所。许老汉告诉记者:“农村普及教育后,‘乡校’的作用在减弱,但我们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向孩子们教授‘忠、孝、仁、义’等做人的准则。”由于村民们受过良好的做人教育,村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打架斗殴,家家户户也都夜不闭户,村民们友好相处,邻里间互敬互助蔚然成风。许瑗老汉的子女都在城里工作,但只要有空就都经常回家看看,帮这帮那,孝敬老人。
“新村运动”让农村旧貌换新颜
记者与村民们聊天时,村民们都说:“农村之所以能够过上好日子,还得归功于三十多年前开展的‘新村运动’。”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经济起飞,工业迅猛发展,城乡差别日益突出。为扭转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韩国政府决定将“工农业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并发起了“新村运动”。
村民们回忆道:“当时,村里很穷。当政府把免费向各村提供的300袋水泥送进村后,我们高兴地跳了起来。我们用这些水泥修桥、修渠、修路。经过10年的努力,各村不仅建起了公路网,实现了村村通车,水利建设也很快,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
1971年,“新村运动”刚开始时,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用这种方式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农民以秋后向国家卖粮,按比率逐年返还的方式还款。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油灯变成了电灯。韩国农村目前约有260万农户,从平原到山区,从城市周边到海岛渔村,农民和渔民的住房基本都是砖瓦房,设计新颖,舒适方便。
竹山里二里村昔日的茅草房也不见了踪影,处处都是漂亮的砖瓦房和砖木混合结构的“韩屋”。权明周村长家的砖瓦房就很别致。记者来到他家时,正赶上他在房前用机械选苹果,筛选后的苹果经分类后,装上卡车。权明周高兴地说:“今年苹果丰收,我家苹果园可收1.2万公斤苹果,仅此一项就可收入3000万韩元(1美元约1050韩元)。”除苹果外,村长家还有葡萄园,又种了水稻,养了12头肉牛(每头牛价值600万韩元),家里还有一辆货车。他告诉记者,他家7口人,大女儿在清州师范大学读书,二女儿明年就上大学,家里已准备卖头牛,作为女儿的学费。他说,全村目前平均每户收入已达5000万韩元,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50%的家庭有汽车,吃穿不愁,最大的支出是子女的教育费用。
韩国政府十分重视“一社一村”运动,还将其纳入农村发展“五年计划”。今年5月,韩国总统卢武铉来到大?米村,亲自驾驶拖拉机帮助播种,并称赞他们闯出了一条致富的道路。卢武铉总统说:“农村和城市不是两家而是一家。农村发展是国土均衡发展的主轴”,目前“城乡合作空前活跃,给农业带来了希望。”
责编: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