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东方时空》的变局与强势----全力锻造收视价值和广告价值的更大“含金量”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4日 16:34)
12年前的一个早晨,《东方时空》如一声清脆的晨钟唤醒了沉睡的国人。一个深度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电视新闻杂志类栏目诞生了,对于当时贫瘠的中国电视来说,《东方时空》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004年9月1号的18点14分,《东方时空》首播移至CCTV-1晚间黄金时段,在《新闻联播》前播出。对当日新闻的深度报道和评论就此成为《东方时空》的新气质。
2005年,《东方时空》在中央电视台及至国内媒体中首度实行编委会制,强化栏目整体感和现场感,一系列创新和改革重启《东方时空》引领中国电视新闻栏目的新强势时代。
2004年9月1日,在CCTV-1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改版中,《东方时空》成为其中最为抢眼的大举措,它一改创办十余年来早上播出的历史,调整到CCTV-1傍晚18:14播出,与每晚《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共同打造晚间黄金时段的新闻板块,这一刻开启了《东方时空》新十年的里程碑式的起点。
2005年,如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和《东方时空》编委白岩松所说,在移师晚间黄金段位播出实现收视大幅增长的收获下,将再度强势出击,加强体制和节目创新,引领中国电视新闻栏目改革。2005年变局之下,《东方时空》将全力锻造收视价值和广告价值的更大“含金量”。
2005年是《东方时空》开播的第12个年头,经历了12年一个轮回的风雨之后,栏目依托其强大的原创力仍保持着自己鲜活的生命力。《东方时空》以其出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再次引领中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变革,给观众和广告主以更多惊喜。
新闻专家认为:新的编委会制,打开了《东方时空》的创新与活力之源
自2004年9月1日《东方时空》由早间调整到傍晚黄金时段播出,为了保证《东方时空》的整体品牌效应,打造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多种形态的电视新闻杂志,经《东方时空》各栏目组制片人商量决定:成立了由《时空连线》制片人刘爱民、《东方之子》制片人张恒、《百姓故事》制片人陈真及总主持人白岩松组成的编委会。此举一如当年《东方时空》首创制片人机制,开创了中国电视媒体栏目实行编委会制的创新,意义重大。
编委会的运行机制确保了节目内容的重大性与准确性,确保选题为受众和市场所高度认可。编委会每天上午九点半都要定时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对已有的新闻线索进行梳理、筛选;对各自栏目围绕当天的新闻主看点进行整体编排;对每周各栏目的选题、节目制作提出具体要求;议论其他栏目当天播出的节目,把已播出的新闻素材再利用,以独特的角度组合和分析。与此同时,引入市场因素,根据每天央视-索福瑞提供的观众收视报告,有针对性地对各栏目的定位进行分析、修改和调整。
新闻界众多专业人士认为,这一举措打破了原来各个子栏目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节目整体化、人员一体化、资源最大化”的新闻理念。使观众看到了鲜活、敏捷、明快有力、整体感强,同时又不失以往人文传统和价值取向的《东方时空》。因此,《东方时空》终于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闻专题栏目,活力之源在于它每天都在把各种复杂的因素:新闻、采编、语言、观点、编排、包装进行极优化的组合,每天都在引领着观众关注着有主题新闻的、编排风格一致的、具有“今天”气质的电视新闻杂志。
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的意志:全力锻造《东方时空》的新闻“含金量”
在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眼里,《东方时空》移师晚间,就是栏目第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借助一套晚间黄金时段的高开机率,栏目的拓展空间更大了。分析新的时段、观众特点,《东方时空》在节目上进行了比较大的变化,《时空连线》子栏目更加追求新闻性、《百姓故事》子栏目也增加了可视性、《东方之子》也进一步朝当前观众关注的重要新闻人物转变。新创办的子栏目《时空看点》,则是明显为增加对新闻事件的快速追踪和点评而设计的。
如果说原来的《东方时空》更强调一种文化,那2005年的它则更追求新闻性。锻造《东方时空》报道和评论新闻的含金量,这在梁建增看来,是确保栏目作为中国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第一高度的着力之处。这种新闻性要求节目编排不再像过去那样太过主观,而是根据受众心理和具体节目内容来进行灵活编排;推出总主持人,有白岩松、张泉灵和张羽等,他们的职能有了进一步发挥,从节目的介绍,到现场的采访,到对事件的评论完全一体化。
梁建增透露,2005年,《东方时空》在新闻报道上会做到更为快速和深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最权威的报道,实现时间差最短化。同时,作为电视新闻杂志栏目,要进一步做到“深入”,一是篇幅的深入,可以用一期20-30分钟报道和连续关注的方式大篇幅报道一个事件;二是主持人认识的深入,能给观众一语中的的观点,在分析新闻事件的深度上超越其他媒体;三是提高信息的“浓度”,尽可能提供给观众有价值的新闻资讯和观点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