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下)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7日 17:25
李威:在上一集中我们给您介绍了一种特殊的昆虫分类方法,也就是根据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需求,把昆虫划分为药用昆虫、食用昆虫、饲用昆虫、科研用昆虫、工业用昆虫和文化观赏昆虫等六类。
高:在上一集中我们主要了解了药用昆虫、食用昆虫、科研昆虫等几类,那么我们今天的节目要从一句古诗开始:“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李威:这是唐代张籍《田家行》中的诗句,可以看出,他为我们描述的家蚕作茧化蛹、茧中羽化出蛾的现象是多么的细致,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算是比较早的科普工作者了。
高:其实提到蚕很多人更容易想到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也可以看做是春蚕为我们人类默默奉献的精神写照。
李威: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元配螺祖首创,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了。蚕不但为我们人类提供了美丽柔软的丝绸制品,还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辟了道路,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这一辉煌的创举竟是由蚕这种昆虫作为纽带的。
高:而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昆虫在现代工业中的经济价值就越来越显现出来了。
高:昆虫对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
李威:不仅如此,昆虫也丰富着我们人类的文化生活方面,比如像蝈蝈、蟋蟀、螽斯、蝴蝶等等而以它们为代表的昆虫被冠以文化昆虫的美誉。
高:你看,昆虫在人类在娱乐休闲中,也体现了它的价值。
李威:通过欣赏这些有关昆虫的工艺品,也能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看来,人类时时刻刻都对文化和艺术有着不尽的渴望和追求。
高:因为人类赋予了昆虫丰富的文化色彩,这些活灵活现的艺术品的文化层次就提高了,也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喜爱。
李威:其实这些艺术品是我们人类模仿自然的杰作,它们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是因为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崇尚。不过,昆虫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就是对于我们的经济生活也有某种启迪。
高: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昆虫和经济有什么联系呢?
李威:我最近在书店里的经济书架上就看到过这样一本书,叫《像螳螂一样活着》。艺术家看到螳螂,就会勾画出它美丽的线条,而经济学家看到螳螂,就会联想到经济社会中的竞争和挑战。这本书的作者不仅借用螳螂的习性阐述了做人的8项原则。而且在文章中还感触颇深的写道:挑战传统,挑战权威,挑战自然,挑战自我,正是我们生命中最具华彩的乐章。
高:那么也可以说,螳螂在扑向猎物的一瞬间就是它生命中最具华彩的乐章啦。因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到处都会面临着挑战。
李威:是的。作者最初的灵感可能就是来自螳螂扑向猎物的那个瞬间吧!
高:昆虫在自然界里的数量实在太多了,不过它们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如果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被破坏,这种资源就会慢慢地减少。
李威:据资料表明,昆虫当中还有一些濒危种类,它是我们人类急需要保护的生物。
李威: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为了药用、标本收藏和宠物娱乐而采集昆虫的时候,要完全按照国家的法律行事,对稀有品种更应该严加保护,因为和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一样,如果昆虫只作为标本出现在博物馆中,那对我们人类无疑是一种惩罚。
高:这不仅因为昆虫是可爱的,也不仅因为它们为我们人类提供了物质上、精神上的种种帮助,而且昆虫种类的减少,也是自然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的指向标。
李:要知道这可不是小题大作,生物学家一直在告诫我们要保护好环境。想象一下,如果地球的自然环境像火星一样,哪里还会有昆虫和许许多多可爱的生灵,哪里还会有我们人类自己呢!
高:所以,让我们珍爱环境,让那些刚才出现在我们片中的千古绝唱的诗句、出神入化的雕刻和惟妙惟肖的绘画,和活生生的昆虫一起存在下去。
李:好,关于昆虫分类的话题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在系列节目《动物与人》的下一集中,我们将一起来关注我们人类的近亲——猿猴,您将看到刚刚出生不久的金丝猴双胞胎,猿猴在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有趣的形象,以及位于海南三亚的猴岛,欢迎您继续关注下周日的科技苑周末科普版。
高:好,科技苑真诚为您服务,我们的联系电话是010-62141756,欢迎您为我们多提宝贵意见,以及提供拍摄线索。那么节目结束之前,让我们来关注下期节目都有哪些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