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道]:江西破解民工“充电”难题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1日 09:07
在上期节目中,我们报道了广东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其中技术工人的短缺显得尤为突出,许多企业的经营者抱怨,招聘技术工人是一件让他们感到头疼的事,现在农民工技能素质普遍不高,那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因是什么呢?江西省是国内劳动力输出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栏目的记者前往江西进行了调查。
“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我们这一期的《打工热线》节目,我是主持人小魏,,那么这几年来打工的人是越来越多,而且我们上饶县与浙江毗邻…”
没有想到,第一次见到杨嘉是在县电视台的演播室里,这位上饶县的劳动就业局长正在和县电视台联合制作一期节目,目的是想通过电视宣传,提高农民参加技术培训的意识。
“建议他,如果他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或者是当地某些机构组织的一种技能培训,对某个行业有所了解以后,有目的的过去工作,这样子可以提高他的工资待遇……”
江西省上饶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杨嘉说,通过电视方面主要还是进行宣传、思想工作,毕竟是,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市场经济还必须要让他自愿。
杨嘉说,上饶县是江西省劳动力输出大县,全县76万人口中,富余劳动力有20万人,占到全县人口的26%,这其中的多数人选择到毗邻的浙江、福建打工,由于民工的技能素质普遍不高,多数人只能从事“普工”等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
杨嘉说:“现在这一部分人都是要外出打工的,要把这些人的就业问题解决了,那么光靠我们上饶县、园区这些地方是解决不了的,农村剩余劳力面向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如何能够赚到钱,如何能够赚到钱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那么可想而知我们的压力有多大。”
让杨嘉最感到头疼的是,现在民工参与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他测算,参加培训的人数大约只占到民工总数的10%,在杨嘉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许多招聘传真。
杨嘉说:这个招工简章一份接一份,我早上收了两份,每天都有。多的时候 ,五六份、七八份都有。
记者说:实际上你供得上吗?
杨嘉说:现在人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他需要技能,我们这边的人呢要求去出去打工的还是比较多,但是他有些技能不行,所以找到好的工作的人不是很多,一般都是做普工人的多。
望着眼前一份份条件优厚的招工信息,自己手头却没有合适的人选,杨嘉感到有些无奈,他告诉记者,一个“普工”的月工资大约是500元左右,而一个技工的收入至少是他的两倍。记者采访时发现,在江西这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省内的一些地方,确实也出现了的技工短缺问题。
江西省广丰县县长郑卫平说:缺口呢,现在就是一些服装厂、技术熟练工人也缺口两三千人。
江西省余江县副县长王金保说: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中童工业眼镜园区,这个眼镜园区可能缺工大概缺到四五千人的样子,就是技术工人能够合格的技术工人(缺)四五千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县城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缺工。
技工短缺问题也引起了江西省高层领导的关注。江西省副省长孙刚表示,这一问题的本质是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和市场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江西省副省长孙刚认为,现在农民工输出最大的障碍就是劳动者的素质,现在并不是缺人,并不是缺人而是缺这种高素质的,或者具备了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现在不仅是到外省我们输出去的农民工现在有一些在外面也找不到工作,因为素质比较差。就是我们本省现在也缺乏这个问题。也出现了招工难
对于江西这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人均耕地相对紧张的省份来说,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一种主要方式,根据江西省就业局提供的数据(图表)2002年全省劳务输出是405万人, 2003年是430万人,而今年仅上半年就达到了440万人。2003年全省劳务创收是270多亿元,而当年江西全省的财政收入是284亿元 ,2003年江西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24元,其中非农增入占到了84%,从中不难看出劳务输出对江西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那么提高外出打工的民工技能素质,无疑将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江西省加大了对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从去年开始,省政府还从省级财政中拨出专款支持农民工培训。
江西省就业局局长万建农说,“去年我们省本拿了400万元出来,今年我们拿出了1200万元,除掉国家阳光工程的那一块儿,就是农业部门搞的那一块儿以外,我们政府又单独拿出1200万元资金来,省本级(财政)拿出来的,这样拿出来面向全省公开招标。就是对农民工(培训)。”
万建农告诉记者,省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培训农民工,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但在执行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不少农民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万建农说,因为他们还不是很了解这个参加培训以后对就业竞争的好处,重要性他不知道这个,有的家庭贫困,也没有时间,赶快巴不得找个事做,拿到钱再说。
万建农告诉记者,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方面,仅靠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不够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万建农说,因为原来仅靠政府这些部门来这样做还是不行的。就是政府拿出钱来,1200万这是主要的,关键是要通过这个资金运作,能够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都来帮助农民工实现就业培训。
对于从浙江到江西投资的周献飞来说,他尝到了同政府合作培养农民工的甜头。周先生在余江建设了一个鞋厂,需要大批工人,直接招收技工,当地一是没有这么多现成的工人,二是也会增加成本。
江西达尔漫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献飞说, 因为马上就要招熟练工可能会提高我们的工价,这样的话呢,我们培训了三四个月之后熟练之后直接就可以上线。
最终让周献飞采取这种培训方式主要原因来自当地政府的支持,企业出师资、出设备,政府出场地,负责招工,企业培训工人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政府看重的是可以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江西省余江县副县长王金保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就是马上就可以直接就业了。
根据这家企业和余江县政府签订的协议,在这里参加培训的农民,可以在这家企业直接就业,整个培训不但免费学习、免费食宿,而且还能得到一些生活费。尽管政府和企业开出了这样的优惠条件,在培训之初,还是遇到了他们预想不到的困难。余江县杨溪乡劳动和安全生产管理站站长王天兴说:“我说现在达尔漫免费培训技术,包吃包住,培训三个月以后直接送到我们工业园区的达尔漫制鞋厂,他们都不相信。”
余江县劳动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招收第一批40名学员,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第一批学员结业上岗工作后,学员的招收渐渐变得容易了。不少打工者看重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里的待遇和东部地区差不多,二是还可以免费学到技术。
工厂的一名职工说,“这个工厂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可以免费培训我们,帮我们学技术,外面打工学技术也要花钱,交培训费,反正一个女孩子在家里也总比在外面好。”
最近几年,江西每年都有400万以上的农民外出打工,但这之中有60%的人从事的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普通工人”,看来,对于江西而言,农民工素质的提升还大有空间。
针对类似现象,劳动和会部保障部提出,要在全国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养亿万高素质的劳动者。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方分担的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落实“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抓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坚持“就业引导培训”、“以输出带培训,以培训促输出”的原则,推进培训就业一体化。
可喜的是,在江西采访时,我们发现,通过各种努力,农民参与技术培训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去年同期相比,外出务工人员参与培训的人数增长了73%,但我们同时注意到,经过技能培训,江西几百万民工奔赴外省务工后,农村还存在相当的富余劳力,这些人就业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虽然没有离开土地,但林芳忠可以像以前在外地打工一样按月领取工资,在上饶县董团乡有许多和林强一样的农民在乡里的农产品公司工作,对于这种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农民十分欢迎。
上饶县董团乡农民林芳忠说,一句话讲,千里迢迢,在外面赚一千,不如在家里赚五六百元,我是本地人,家里老老少少可以照应得到。
林远泉是林芳忠所在这个企业的老板,是当地人,在董团乡拥有8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上饶县最大的农产品企业,他的企业员工基本上是当地的农民,最多时需要2700多工人。
江西远泉实业集团总经理林远泉说,像我们这个企业运作呢,在董团乡,在我们企业来讲,现在人员还不足,还不够,就是剩余劳动力,基本上就业问题就不需要考虑,对我们一个企业来讲,我们关键时刻人还不够用。
这个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从事的还是和农业生产相关的劳动,技能门槛相对较低,而且一般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所以这类工作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江西省上饶县董团乡党委书记姬观林说,像留在家里这部分老百姓他一方面年纪相对来说比较大一些,外出打工可能不一定有企业录用他,所以一般的情况下会留在家里。通过这个公司加农户这种形式以后,他到农业企业来工作,一方面解决了就业的问题,第二方面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董团乡的人口是三万一千人,耕地一万六千多亩,人均不到半亩地,虽然近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但耕地和人口相比还是显得过少。
姬观林说,“农村目前还存在着一个隐性失业的问题,也等于是讲,三个人的地,现在要五个人来种,这个现象比较普遍。”
姬观林说,解决农村富余劳力的就业,除了外出务工外,还要立足于在本地消化,上饶县政府近两年鼓励扶持建立大型农产品生产企业。这类企业的出现,使农民可以既不离乡,也不离土地就可以完成就业。2003年董团乡农民通过在乡内两个农产品企业务工,人均增加收入129元。上饶县两年来也通过各种途径为农民增加了22000个就业岗位。
从浙江到河南,从广东到江西,这几天,中国财经报道特别节目——《2004农民工现象》陆续播出了目前农民打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呢?在采访中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农民工短缺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暂时的现象,从长远看劳动力过盛中国经济将要长期面对的一个现实。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农民工的用工机制,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如果观众朋友您有什么线索和建议,欢迎您来电来信和我们联系,感谢您收看今天的中国财经报道,再见。
记者:于浩 刘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