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19日 18:01)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自去年初启动以来,已将北京京西古幡乐、安徽民间花鼓灯、河南传统庙会文化等39个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列为保护试点。这是记者从正在北京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
我国悠久文明积淀下来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包括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及其他艺术,这些都切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研讨会上说,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口头传承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正在消失。
据介绍,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意识,基本实现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其间,从2004年至2008年为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2009年至2013年为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2014年至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保护的对象包括传统的口述文学和语言文字;传统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传统的工艺美术和制作技艺;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体育活动;以及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和场所。对此,国家将采取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民间文化传承机制等方式使其得以延续和发扬。
在过去两年间,我国已成功将昆曲和古琴艺术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今年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
来自美国、德国、奥地利、法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立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承传人的保护等问题交流经验、献计献策。(记者邱红杰)
责编:肖阔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