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增产之后犹存“近虑”“远忧”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4日 17:58)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顾钱江)尽管2004年是新中国成立55年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但专家仍然警告说,中国的粮食安全既有“近虑”,更有“远忧”,粮食供求趋紧很可能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常态。
2004年,中国通过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以及进行补贴
,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热情,全年粮食产量达到9389亿斤,增产775亿斤,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趋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被认为是去年中国经济的主要亮点之一。
不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在两会上公布的一份有关粮食安全的调研报告指出,去年中国粮食增产,是在前几年连续减产条件下的恢复性增长,“天帮忙、价格高”等不确定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但与最高产量还有很大差距,当年供需仍有缺口。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近虑”。
长远来看,中国粮食安全的“远忧”更多: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粮食消费增长与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由于农业基本建设欠账较多,粮食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由于种粮的效益不高,促进粮食增产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粮食再增产的难度比较大。
“这表明,粮食供求趋紧很可能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常态,不能因为眼下粮食生产形势有所好转而掉以轻心。”参与粮食安全专题调研的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段应碧委员说。
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介绍,去年中国粮食总需求约为9800亿斤,而当年实际产量为9389亿斤,这意味着存在近400亿斤的缺口。2004年,中国成为粮食的净进口国。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指出,对2005年粮食增产的难度要有清醒认识。从基数看,在粮食产量提高较多的基础上实现粮食再增产的困难增加;从历史看,粮食大幅度增长后的第二年继续大幅增产的几率很小。
确保粮食安全对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堪称“头等大事”。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保住主产区,因此要着眼于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据统计,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粮食产量占70%以上,商品粮占80%以上。
但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这些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在下降。而原因除了耕地减少外,主要是因为投入不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排灌能力下降。报告建议国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通过提供补助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兴修水利。
报告认为,保障粮食安全还要高度重视解决西部贫困山区、边远地区的粮食问题。报告建议国家完善西部退耕还林的激励机制,将现在直接向退耕农民补贴粮食,改为国家提供资金鼓励农民先在山下自造口粮田,然后再把山上的地退耕还林,形成“以造保退,以造促退”的良性循环。
报告还建议合理调整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关系,从粮食主销区即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大城市筹集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
人们注意到,以“三农”为主题的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已强调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专家指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中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有利于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完)
责编:肖阔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