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新农村建设十忌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16:52 来源:人民日报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16:52 来源:人民日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千秋伟绩,各级政府官员和学者激情满怀,纷纷参加讨论、发表见解,准备投入到这一如火如荼的实践中去,然而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学者们忧虑的问题。对此,必须防微杜渐。 一、开大会、发文件、做报告:这是不太喜欢搞调查研究的干部的惯性做法。紧锣密鼓地发文件、开大会、做报告,结果往往还是思路理不清,认识上不去,措施跟不上,投入不到位。 二、强行动员、硬性摊派:规划、计划都由上边定,群众或下级单位只需贯彻执行就可以了,不需要讨论和征求意见。于是下达指标、落实计划,出工出力出资就理所当然。农民既没有参与讨论、决定,也没有看到能带来什么好处。因此每个干部策划设计的每一件“工程”、“行动计划”都要纳入成本与时效预算和核算,各级政府要成为责任政府,还需要引入问责制,这是对人民群众最有说服力的做法,也是对纳税人负责的制度。 三、强行占地和拆迁:对农民来说,土地和房屋是他们的全部家产,是生命线,是不能逾越的红线,这是中央政府反复强调过的,然而受利益的驱使,一些部门和干部忘乎所以,轻易地动用政府权威,官商勾结,占用农民的耕地和房屋。 四、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准确地说,这是干部的政绩考核、升迁制度和部门、个人利益驱使造成。于是本来谁都知道根本学不了、做不到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样板工程、马路工程纷至沓来、源源不断、防不胜防。致使政务工作朝令夕改,行政可信度被大打折扣。 五、朝令夕改:和上述现象互相关联,不是孤立、个别存在的现象。因为干部考核、升迁制度的弊端,既断送了科学发展,也没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经常是朝令夕改,和“马路拉锁”现象一样,今天埋、明天挖。 六、部门利益效应:国家巨额集中投入做一件事情,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从中央到乡村,战线太长,中间环节太多,路途消耗太大,导致雷声大、雨点小。每年几千亿的投入,到了每一农户可能只有几元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很多富民政策最终走样为“政府热闹、部门积极、学者赞扬、媒体宣传、群众观望”的原因。 七、假农资和假信息泛滥:在多数农民没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的情况下,很多部门、企业的真假信息泛滥,假农药、假化肥、假农资趁机而入,各种商业欺诈、蒙骗、诱惑接踵而至,政府缺乏正确的引导,打假不力,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平台。有些地方政府又搞一刀切,一阵风,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全村、全乡一个模式,往往容易引起本来狭小的市场饱和、价格下跌,甚至产品积压。因此,各级政府的职能从过去的“催种催收”向提供信息平台和各种有效服务转变更为重要。 八、折腾城市:对新农村建设,城市居民可以以多种不同方式支援,如到农村旅游、建立城乡姊妹关系、开展支援贫困家庭和助学活动。但是,城市居民也有看病难、看病贵、上学贵、出门难等都市问题,甚至还有环境污染、人口拥挤、疑难疾病多等城市独有的问题。当然,比起农村,城市的综合生活条件好一些,各级政府如果不是用强制动员和硬性摊派的方法支援农村,而是采用尊重志愿、发自内心而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城市居民对农村和农民的爱心互助活动,结果应会更理想。 九、学者盲目迎合:对广大学者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是一次转变学风和文风的好时机,可以转变脱离实际的宅院式研究方法,可以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可以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学识和才华。 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要求我们,即使是正确的蓝图,在实际运作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出现偏差和错误,还可能发现原来认为是正确的理论或结论还需要重新论证、补充和发展,发现其中的偏差,并提出必要的矫正。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不断追寻科学和真理的结果。追求科学与真理,最忌讳的就是投机、迎合与弄虚作假,应扭转“上边定调、学者论证、群众执行”的错误决策机制。需要画圆就画圆,需要画方块就画方块,这是和科学与真理背道而驰的行径。 十、定调新闻: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忠实履行党的方针、政策,贯彻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树立总书记所倡导的“八荣八耻”观,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映客观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与要求,介绍学者讨论中的不同观点和争议,纠正错误做法和风气,杜绝有偿新闻,杜绝片面、错误的宣传,忌讳和防止“车接车送,管吃管喝,一好百好”的“定调新闻”和“有偿新闻”。明明是方的却说成是圆的,最后使大家都认为是圆的。 《国际金融报》 (2006年03月24日 第六版) |
责编:肖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