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主题: 新农村传统文化及其骨干不可小视[首发]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18:02 来源:CCTV.com

  如今,很多地方的领导片面地认为只有举办一些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才能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刺激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其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产业,不能只站在娱乐或轰动效应的理想状态去看待,应当在农村文化建设内涵上下功夫,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项目上做文章,尤其是一些看起来比较传统的文化项目,不能为了图形式、赶场面而有意无意地丢弃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其实,一些民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诸如以前农村盛行的高跷、背桩、舞狮、梅花篆表演等民间文化艺术,现在只是在我们的脑海深处仅留一些残缺不全的记忆,暂不说挖掘这些传统文化的潜力,拓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连最原始、最古老的基本形式在个别乡村也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交际舞、现代舞、健美操之类的,看起来轰轰烈烈,震耳欲聋,其实,留给人们记忆的只是些浮躁而已。

  对待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政府部门应当重视起来,制定出强有力的措施加以保护,有条件的话可划拨专门的经费予以鼓励保障。基层农村应该积极保护、大胆保护,把这些传统文化挖掘出来,配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冠以更加深刻的内涵,将其推将出来,让这些隐隐约约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同时,要想方设法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表演、比赛、参观、交流等形式,打造一些使其得以展示魅力的平台,尤其是要注重这些小文化项目的传承与发扬,吸取一些感兴趣、乐意学、愿继承的年轻人,组建成地方特色文化团队,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将这些地方传统文化发扬广大,展示给现代农村文化建设,包括诸多方面。各地文化基础文化资源又有很大差异。为此,必须结合本县本乡镇实际,先理出个轻重缓急,再一项项、一步步地推进。就笔者所在的豫南农村文化状况来看,眼下最重要、最紧迫的信息处理是培养和加强农民文化骨干队伍。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民文化骨干队伍的老化、弱化现象显而易见: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观念技能滞后、整体素质不高。如今,能勉强引领和支撑农村文化活动的大都是上世纪公社剧团及80年代文化馆站办班所培养的那批骨干。虽然他们至今仍愿意在各自的村组、集镇发挥作用,但年事已高,力不从心,难以创新和办出贴近时代、贴近生产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其次,文化队伍建设不同于设施建设。后者只要有了财政投入,一年半载即可大见成效。而前者从培训到实践、到成才至少需要三五年工夫。据调查,部分乡村的现有文化设施还是蛮不错的,但由于文化队伍衔接不上,缺乏骨干的组织辅导和带动,致使宽阔的剧场、厅室、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冷冷清清,一年中多半时间闲置。必须要抓紧抓好对农民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

  文化馆站要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发挥其师资、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积极开办免费戏校、体校及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为农村输送包括吹拉唱、体音美、编导演、图书管理、农技师资、电影放映等骨干人才。采取鼓励或奖励的办法,动员经营性文化团体招生带徒,使其在跟班中学艺演出中得到锻炼。学员出师后,可随其自愿,或留团队,或另立炉灶,或回乡融入民间民办公益文化群体,在业余活动中发挥龙头、酵母作用。鼓励和发动民间老艺人、老歌手、老故事篓、老工艺匠、老民舞把式,在平时活动中放手使用新人,并把亲人中出类拔萃的苗子收为门徒,重点培养,将自己肚里的戏、身上的艺传授给他们。这样,既使优秀传统民族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又为农民文化骨干队伍增添了新兵。 社会,显示其应有魅力,张扬出农村文化特色的一面。

责编:肖阔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