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2月15日起,“大学生村官”开始报名。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共有11354名大学毕业生报名应聘村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200多人报名,北京林业大学400多人报名。北京市教委、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总数约为17.8万人。这就说明,北京市17个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报名当村官!今年村官招聘人数为2000人,根据报名人数,录取比例大致为6比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才作用的发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需要大量各类人才,但由于这些地区待遇、条件、政策、工作环境和少数领导观念等因素,影响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会大大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当前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中央提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认真抓好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而大学生到农村去,会把他们的新思维、新观点,新方式带到农村,让新农村建设有更多的人才。
现在有一种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的名牌高校毕业生要是没有进党政机关,没有到大中型企业,就会有人说,这是人才浪费,这是教育的失误。按照这种习惯思维,大学生应该是学而仕则优,先是进机关,苦苦等待机会,然后升个一官半职,也算学业有成;或者是到外资企业,挣上一把大钱。然后过一把大款瘾。
如果没有按这个“路线图”发展,就是怀才不遇,就是大材小用,就是没走正路。前一阶段不是有位清华的毕业生卖肉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好象清华学生就不能卖肉,当然也不应该做生意。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只要是把他学的知识,或者理念运用到他所从从事的工作中去,干出了名堂,推动了这一行业或行当的理念创新,为这一行业注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方式、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也是成功的。
大学生到农村去,确实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因为大学生到了农村,有利于让他们熟悉国情,了解民情,不断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让他们在艰苦的基层经风雨、见世面,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例如复旦计算机专业学生顾澄勇,2002年毕业时没有像他的同学一样选择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而是回农村卖鸡蛋,3年来,他成了“阿强鸡蛋”的年轻负责人之一,业内的知名人士。去年年底的上海市面上就出现了阿强“头窝鸡蛋”的身影,并且受到市民的欢迎。单凭“头窝鸡蛋”,公司一年就可以多赚35万元。试想,假如我们也让他去机关,也让他去挤升官的独木桥,他也许今天象绝大多数学生一些,仍然按时上下班,仍然在竭尽全力地保自己的公务员身份,或许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因为众人都在走的路,那是大路,没有风险,没有荆棘,但是不会有新的体验,不会有独特的作为。千军万马都走挤一个桥,胜出者胜的太艰辛,而且大多数人只能是陪衬,只能人才的浪费。新农村建设虽然需要吃许多苦,需要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不懈的付出,但是新农村是个广阔的舞台,它会造就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在大舞台和独木桥之间,我们的大学生应该做出明智的选择。
我们期待,有更多有志的青年大学生到农村去,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写下人生中难忘的一页,也为他们的成长注入新的元素,这也将成为他们走向未来的巨大财富。
责编:肖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