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新农村建设:贵州遵义“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纪实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6日 13:29 来源:新华网

 

 “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这四句工整形象的描述,如今在贵州省遵义市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工作部署,而是当地干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实践的生动写照。

    记者最近在遵义市的余庆、遵义、仁怀、习水、赤水、桐梓、绥阳、汇川、红花岗等县(市、区)农村采访时看到,以创建“四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建设殷实、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群众性热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农民受教育、得实惠的面不断扩大。

    重在农家得实惠

    2001年,余庆县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时,白泥镇满溪村、龙家镇光明村率先推出“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很快受到各地农民群众欢迎,县委县政府及时引导,逐步在全县推开。

    几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加以总结推广,以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为前提,以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以“七个一”和“五通三改三建”为切入点,把富、学、乐、美落到实处。“七个一”即: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找到一条致富增收的路子;家家户户有一幢宽敞整洁的住房;有一套家具和家用电器;安装一部家用电话;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有一间卫生厨房和厕所;有一种以上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五通三改三建”即: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灶、改厕、改环境;建图书阅览室、建文体场所、建宣传栏。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五乱”现象,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提高农村文明水平。

    2004年4月,遵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14个县(市、区)广泛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村以自然村寨为单位,覆盖面达 80%,受惠农民达85%。

    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说:“‘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已成为市、县、乡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市、县财政每年投入创建经费4000万元,拉动农民和社会投入2亿元,加大创建力度,提高农村文明水平,引导农民走文明发展、发展文明的全面小康之路。”截至2005年8月,全市已完成创建点1500多个,覆盖221个乡镇、850个村,有12万余农户、53万人受益,分别占全市农户和农民人口总数的10%左右。

    富在农家增收入

    遵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福秋说:“创建活动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帮助寻找致富路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据介绍,各地已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增加收入快的订单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烤烟、茶叶、生猪、蔬菜、水果、药材、竹子等产品的生产加工规模化、集团化、基地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向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民收入普遍增加,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120元,比上年增加201元,创建村组人均收入2200元以上。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2300多元。

    赤水市大同镇大同村,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农舍掩映在翠竹丛中。村民罗显福说,原来不通公路,柑橘运不出去,导致果贱伤农。如今政府帮助修通5公里进村公路、10公里连户水泥路,果商开车到家门口收购,柑橘和竹产业为每户增收1000元以上,全村人均收入达2500元。

    仁怀市二合镇双龙村,绿油油的万亩蔬菜基地望不到头。镇党委书记陈华说,为农民增收找门路已成为干部的主要任务,仅三年时间,蔬菜种植面积已由1000多亩扩大到10025亩,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6个村的蔬菜种植户,人均增收500元。在三合镇雄心村,年收入10万元的蔬菜种植大户发展到10余户。村支部委员肖仕强说:“只有帮助农民富裕起来,才能创建和谐新村。”

    学在农家长智慧

    各地以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图书室、远程教育接收站和广播电视为载体,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培训班,开展送理论到基层,送党课到支部,送政策、科技、法律到农户的学习教育活动,创建活动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相结合,学科学、长智慧、讲文明的新风吹进千村万寨。农民法律、卫生和环保意识增强,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美德得以弘扬,不少村寨连续几年没发生治安、刑事案件,没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呈现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习水县土城镇高坪村,过去不少农民沉湎于赌博和迷信,乃至沦为贫困村。市、县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创建活动,帮助开通远程教育,引导农民学科学、学技术、讲文明,邀请遵义市果蔬专家进村讲课,农民技术学校已培训3000多人次,培养出47名学科学、用科学的“田秀才”。村民陈跃权经营的40亩稻田生态养鱼示范项目,年产值达13万元。村民蒋学荣的100亩竹苗圃,年产值达30万元。科技兴农蔚然成风,荡涤愚昧陋习,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400元。

    乐在农家爽精神

    创建点上,文化设施得到加强,文化阵地得以巩固,形成各具特色的创建文化,呈现一派欢乐祥和景象。2005年8月,红花岗区承办了遵义市首届农民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周,1000多位农民代表参加了农畜产品比赛、农民体育竞赛、“四在农家”文艺调演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展示乐在农家的风采。

    正安、遵义、桐梓、红花岗等地创建点上,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思想道德、文化环境、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变化的“文化墙”、“美术街”、“诗词碑”和“格言牌”等,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赤水、余庆等地创建点组建的农民文艺表演队、篮球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记者在赤水市金华办事处沙湾村看到,两支农民腰鼓队正在锣鼓喧天地扭秧歌。办事处党委书记李绍彬说:“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一有空就聚在一起打腰鼓、扭秧歌”。

    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农民心里更乐的是能够享受民主政治建设成果。余庆、赤水等县市赋予村民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权,2004年村委会换届实行“海选”,村民从四面八方赶到投票点投下神圣的一票。余庆县通过竞选人竞职演讲,“海选”产生266名村干部,选民参选率达92.4%,成功率达100%。

  美在农家展新貌

    各创建点普遍实施“五通三改三建”工程,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倡导讲文明、树新风、革陋习,制订村规民约,从环境卫生抓起,改变了脏兮兮、乱糟糟的面貌。农民兴高采烈地赞美道:“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村寨靓起来”。

    农民创造环境美,追求心灵美。桐梓县开展家训促文明匾牌悬挂活动,把治家格言立于堂上,传承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文明风尚。娄山关镇谢泽绪、谢昌绪哥弟两家同住一个院,过去闹矛盾,在院坝中间砌了一堵墙。村委会挑选“远亲不如近邻,远水难解近渴”的匾牌送给两家悬挂。没多久,哥弟俩携手拆除隔离墙,重归和睦相处。(完)

责编:肖阔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