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4日 12:55 来源:
董倩:您能这样告诉我吗?你们黑龙江省农科院和普通的老百姓之间建立了什么样的实际的联系?
翟树杰:我们的专家来到我们黑龙江省以后,我们不但给他提供了非常好的住宿,我们还给他特意杀了一口猪。我们非常欢迎他们的到来。我们当时觉得良种到了农村,会给我们的农民带来最实际的效益。
翟树杰:刚才您在讲话的时候,我下去走了一圈,我问了几个同学。下面的同学都非常专注的在这儿听。很多的同学都说要问您一些问题。
董倩:我们的同学现在就问吧!
嘉宾:韩主任您好,我是一名大学生,我是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专业的,我想问您一个问题,科技转化成果提高了70%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科研成果转化到底难在哪儿?
韩贵清:您问的问题问的非常好,我们现在全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据我们统计只有20-30%,但是发达的国家已经到了70%,80%,那么我们为什么转化不了?我们现在很多的专家很注重写他的论文,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我们过去是在纸上写字,现在是在网上链接,过去我们叫十个秀才九个抄,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科技成果为什么转化不了的原因。我们觉得我们不应该这么干,我们的科技成果很多都评了国家的一等奖,但是成果却锁在了政府,不能走出去,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专家应该把成果走向农民的家里,我们农科院每个村都派了30多个专家,去帮助农民种粮。农民现在都反映农科院的专家把良种带来了,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效益。过去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只是写在纸上,我们现在的科技成果的统计是实在地来自于农村。比如我说我们种的花生,这个花生不是我们的强项,过去我们的亩产花生不到300斤,现在是660斤,转化了一番,这些成果已经实在地转到了农民的地头。
嘉宾:您刚才说您的论文是写在大地上,而不是写在纸上的,可是我们现在的很多论文都是写在纸上因为这样这些教授就可以评上职称,那么如果您的论文只是写在大地上,农民只是给你杀头猪,只是这么一点利益,那么在这种利益的角度上你怎么保证一些普通的工作者,他们能够像你一样怀有这样的热心肠,而且你们的农科院怎么做到良性的沟通的渠道,我觉得你们是一个中枢的传导的机构,所以如果这个中枢断了,那可能就不会把成果转化为效益了。
韩贵清:现在我们的人事部门是管职称的评选,我想如果是这样像这个学生说的,那么我们哪个专家来能够下乡去蹲点呢!我们现在已经有12个专家因为把成果转化成了效益,他们已经破格地被提升为正研究员。
翟树杰:现在随着时间的问题,我们还得讲程序,我们的程序先生已经坐在这儿了,我们请程序先生给我们讲一下。我们先放一下画面。
董倩:陈教授,刚才您听了同学的问题,您认为他们的这种特事特办的方法,能成为解决的制度吗?
程序:我认为有这么几点,我们院长本人不是做研究的,我认识韩贵清已经有10几年了,我本人是在北京农业大学毕业,从事农业科研工作41年了,中间当过北京农业大学的副校长,也当过农业办的副院长。小平同志讲过农业要发展,要靠科技,要靠政治。前几年在农业科技战略上面出现了一些分杈,当时我们就主张农业科技单位要时常地讲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研人员本身就不能安居,还谈什么乐业呢!而韩院长在政策上面起到的作用在全国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敢于为全省的农业科研人员请命。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省一级的农科院都已经改成像韩院长他们那样了。第二点,大家都说科技兴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我们从事科技的人都知道,我觉得科技必须加上行政才能等于生产力,因为中国的条件是农民的素质比较低,如果没有相当有力的行政作用,科学技术很难深入到千家万户,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全国24000万人户,我们哪儿有这么大的能力呢,所以这里我们要解决一个方法的问题,形式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在这里通过韩院长提出的资源的整合,通过他提出的项目和专家大院等等这样的活动,像刚才他讲到的几百万的农民参观,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嘉宾:我需要再说明一下,程序先生是一个资深的非常有经验的非常有水平的专家,他经常给我们的中央 的领导讲课。
董倩:好,非常感谢韩教授,但是因为时间的问题,您只能下去了。
韩贵清:我想用著名诗人梁晓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话,就是“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天上地下难寻,耕耘吧!未来世界的主人”。
翟树杰:接下来我们就请上这位嘉宾,他也是一名从事农业科研的专家,但是他还有特殊的身份,他就是陈长海,下面我们有请他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