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电视主持人中外对比中的差距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01日 14:09 来源:CCTV.com

  中国的观众们目前还很少看到国外的电视新闻节目,从此意义上说,他们心中的“名嘴”们并没有经过对比之中的检验——

  如果拿美国的《60分钟》与央视《新闻调查》比较,前者在一个小时内通常有3个调查类节目,各15分钟左右,但其信息量之大,镜头转换之快,无论是采访对象的人数,背景资料的丰富度,还是采访的节奏速度,其15分钟的节目的内容量远非《新闻调查》的40分钟可比;

  在国内,电视主持人几乎是一碗青春饭,与他们靓丽外形一起呈现的是他们的浮躁与青涩;在国外,中老年主持人是一个新闻节目公信力和成熟的标志,主持人队伍的平均年龄也较国内高出一大截;

  国内新闻主播绝大多数未做过记者,他们没有亲临现场就在演播室对事件评头论足,而在美国,99.9%的电视主持人是从记者中选拔出来的…….

  ●差距因何而起?

  对中国的电视主持人来说,这是一个节日。2月24日至26日,“2005中国电视主持人论坛暨年度颁奖盛典”在上海举行,活动包括日间举行的“论坛”和晚间进行的“年度主持人颁奖盛典”两部分,全国的主持人代表们在经过白天严肃的专业交流之后,纷纷于晚间换装做了真正的明星。

  这次论坛首次将视野扩展到国际同行领域,除了来自全国的优秀主持人与业界权威人士、知名专家外,来自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的著名电视主持人、制片人同时在论坛上现身,其中包括了美国电视广播博物馆馆长斯图尔特·布鲁特曼、美国著名的新闻杂志性节目《60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主持人莫利·塞弗,法国国家电视3台著名主播爱丽丝·露赛特以及在澳大利亚被称为“体育评论大师”的布鲁斯·麦科埃文尼等国际知名电视主持人。

  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中,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们感受到了真正的专业水准,也真正感受到了差距。

  ●不会提问的电视主持人

  对原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后来跳槽到东方卫视的方宏进来说,美国著名电视新闻杂志《60分钟》是他的老师,他对这个节目推崇备至。比较国内的电视新闻类节目,方宏进指出,国内电视主持人的专业水准和他们相差太远,尤其是在对背景资料的了解和新闻性的把握上,在提问方式上也格外欠缺。他不太赞同“万精油”式的主持人,而是强调主持人在各自领域的“专业性”。

  在做主持人之前,方宏进在深圳的一所大学里教书多年,他说,大学教师需要把一个5分钟可以讲清楚的事情说上1个小时,但是做主持人需要把1个小时才能讲明白的事情在1分钟之内讲清楚,要做到这一点,“专业性”是回避不了的能力。然而方宏进说的这个“专业性”并非动不动就“秀”专业术语——就像现在的一些主持人一样,他所说的“专业性”,是指主持人必须对这个专业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保持时刻的了解,并有能力把专业问题通俗化,起码让一个中学毕业的观众能够听懂事件的来龙去脉。

  做一个有头脑的主持人而不是一个道具般的播报员,是目前主持人业界共同的目标。“电视主持人的任务不仅仅是有事情发生时你在现场,”法国国家电视3台著名主播爱丽丝·露赛特女士说,“你还必须睿智地分析事件,睿智是比在现场更重要的一点。”她的说法和另外一些人不约而同,央视《面对面》主持人王志说,主持人要靠自己的思想让大家忘掉自己的不足;《60分钟》著名节目主持人莫利·塞弗先生则说,一个新闻节目的主播应该是一个最聪明的记者。

  “我常常听到国内一些主持人问着一些对谁都能问的笼统问题,比如你有何感想之类,”著名主持人、组织此次论坛的杨澜说,“主持人的问题应该更有针对性,《60分钟》的主持人内部有句名言很值得我们主持人学习,他们说,有时提问比回答更重要。因为你的提问反映了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背景的了解,有时我们不是因为不知道才问问题,而正是因为我们知道了一部分还需要知道更多的部分才提问。”

  王志也认为,新闻节目主持人要问真问题,但是现在电视上有太多的主持人在问假问题甚至伪问题。除了问题的真假外,王志认为主持人提问也应该有所取舍,“电视专访节目生命力不够强就在于主持人在提问和话题上缺乏取舍,电视专访应是深度报道,要在单位时间内提供最有用的信息,主持人在话题上应有取舍,应该问那些观众感兴趣而不是专业人士感兴趣的问题”。

  ●年轻的代价

  《60分钟》最著名的主持人华莱士已经80多岁还四处采访做节目,出席这次论坛的另一位主播莫利·塞弗也已经73岁,他对记者说:“我已经从业50年,年纪大了人确实会有脆弱感,不知道别人将怎样放弃你,但我同时有了很大的自由感,有个经验不一定正确,那就是我觉得过了一定的年龄别人会觉得你有智慧。”已经头发花白的他至今壮心不已,比起坐在演播室当主播,他更愿意去尘土飞扬的新闻一线报道新闻事件。

  和国外相比,国内的主持人显出了整体性的年轻化。30多岁的主持人已经是前辈级的人物,年轻主持人身上普遍存在着浮躁和不成熟。这也是央视王志受人推崇的背景。不到40岁的王志被称为少年老成,他的主持以冷静和质疑著称,“要做好一个新闻访谈类主持人,需要有一个长久的职业规划,要在一开始就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这不是一个短跑的时代,是一个长跑的时代,但很多人在以短跑的姿态去参加长跑,”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当你做好长跑的姿态后,一个短跑者突然飞快冲入跑道,然后不见了,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被这个短跑者干扰?”主持人确实是身在名利场中,但是名利场也是绞肉机,长跑意味着要坚守寂寞,不像短跑者能在短时间里就做到走红。

  白岩松在演讲中说,十二年前他刚刚进入《东方之子》栏目组的时候,当时的制片人做了两项硬性要求,第一条便是不许称呼被采访者为“老师”,半个小时以后,他的演讲结束,台下他的主持界同行站起来提问,所有的主持人提问都不约而同地这样开头:“白岩松老师”、“王志老师”。

  这是一个让人尴尬的细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主持人在叫出“老师”的同时,正好反映了他们对先进的尊重和急于学习进步的心态。

  ●机制问题

  在国外一些运作良好的电视台,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就是节目的标志,是新闻运作的核心,这种先进而且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被称为“主持人中心制”或“明星主持人制”。

  但中国目前的新闻节目仍旧停留在编导中心制之上,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国内一直固执地把“主持人行政中心制”误解等同了国外的“主持人中心制”。

  已经从央视转战东方卫视的方宏进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国的电视主持人行业有一点很不好,一个主持人的价值只体现在做官上,一个主持人能做上制片人做上台长,那意味着他成功了,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在国外,一个普通主持人能坐上主播的位置那才是他最骄傲的,最牛的。以前在央视就见到很多做得很好的主持人和记者,在得了一些奖之后就去做制片人做主任去了,这很不好,很可惜。”

  相比方宏进来说,和他同时期成长起来的“战友”白岩松可能更有切身体会。伴随着《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央视王牌新闻栏目一起深入人心的白岩松在执掌了主持人专业话语的同时,也得到了体制里的行政权力,最多的时候,白岩松同时是三个栏目的制片人,并且还是《新闻调查》栏目的编委。

  在成为一个栏目的制片人之后,白岩松不再是单纯的主持人身份,他不得不管理整个栏目团队成员的吃喝拉撒,他曾经为栏目组里两个人的吵架各劝了双方半小时。到最后,他发现他已经根本没有准备节目的时间,甚至常常在进入演播室以后才能开始准备当天的节目内容,这对于节目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持人中心制要的是脑子的中心,而不是一肩挑的权力。”他激动地说。

  白岩松说,目前中国的主持人行业急需解决的不是提高主持人的素质,而是营造提升主持人的机制。从现实来看,中国电视主持人界最有能耐的便是把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塑造成一个不错的主持人,但是如何让一个不错的主持人变得更好,使他能够在电视荧幕上红火10年、20年甚至50年,这是现有机制无法办到的事情。

  “那些曾经提升了我们的人都被提拔走了,不见了,那么留给我们的使命是,即使我们这些人的年纪还不是很大,我们也无法再被提高,而必须去提升别人了。对我来说,央视那些曾经提升我的,比如方玉胜他们,我对他们感谢的方式不是走到他们面前说感谢你们曾经对我的耳提面命使我到了现在的高度,而是把他们当初给予我的东西加倍地还给下面的年轻人。可是有的时候还有自私的想法:现在谁来提升我们?”

  金话筒奖是目前主持人行业的最高专业奖项,但是很多主持人,尤其是地方台的主持人在获得这个奖之后便顺理成章地退居幕后,转为领导,之前在主持人专业上的积累突然间丧失意义。白岩松把这个阻止主持人提升的机制比喻成一个“透明的天花板”,优秀的主持人在取得一定成绩后便被这个天花板挡住,透过天花板可以看到更好的更先进的国外同行,但是他们的脚步却被挡着没有前进,白岩松把自己和王志、方宏进等人视作中国电视新闻主持界的第一梯队,“现在的主持人要想超越我们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天花板挡着,我们已经紧贴着这个天花板,你也无法超越。”

  据说,不久前白岩松已经辞掉了身上三个制片人的职务,最后一个编委的职务不久也将辞去。

责编:李恩泉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相关链接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