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博客 论坛 播客 社区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手机MP4
主持人频道首页
和晶首页
个人简历
相关文章
  和晶在线:面对压力举重若轻
照片集
互动区
主持栏目
  实话实说
网友评论
  你说我说:和晶与《实话实说》
  我很喜欢你!
  我眼中的和晶
  和晶的节目
  很有个性的和晶

相关文章

和晶:为了山顶的野花   

  一个生在新疆、长在新疆的小女孩,中考之后随着小伙伴们去爬山。作为新疆长大的孩子,他们没有城市孩子的娱乐活动,乌鲁木齐附近的一座荒山成了他们的目标。对于这座只有石头的山,爬到山顶向下看一眼,就是这群孩子简单的乐趣。小女孩随着朋友们一路爬啊爬,终于爬到了山顶。忽然,三簇艳丽的黄色野花冲进了小女孩的视野,小女孩被惊呆了……

  时至今日,小女孩已过而立之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感慨万千,“我那时也就十几岁,没有丰富的想象和理性的思考,只是被震动了,哎呀,真漂亮!一个简单的道理在脑子里形成了,你永远不要以为山就是你想象的那样。……我从来没想到这样光秃秃的山上会有花啊!这三簇花总是在我不安的时候给我坚持下去的触动。”

  于是,从新疆到上海再到北京,从主持人到研究生再到主持人,从<<智力大冲浪>>到<<有话大家说>>再到<<选择>>、<<实话实说>>,小女孩在不断地跳跃中成长起来。“我总是觉得我在爬山,我爬山的目的是我相信山顶上有花。”

  坐在<<实话实说>>的办公室里,面对当年的小女孩,素面朝天的她平易、坦诚,眉宇间闪烁着聪慧、坚毅。她就是和晶。

  腾空的火箭带来的启迪

  在上海电视台<<智力大冲浪>>做了三年主持人,当节目在上海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忽然从屏幕上消失了,跑去读电影史学的研究生;从学校出来后,她承担起在上海人人都不看好的谈话类节目<<有话大家说>>。谈话节目在上海有天然的屏障:上海人有方言,说话不幽默、不直率,顾虑比较多等等。而她却接下这档节目,并立下了军令状:十期节目之内,观众还不认可的话,我就撤出这个组。三年之内,她把<<有话大家说>>做到了稳居上海电视台收视率前四的位置。而这个时候,她又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只身来到北京,做起了CCTV-10全新栏目<<选择>>的主持人。直到去年9月份,她接替崔永元,担当起<<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和晶一次次放弃着,也一步步进步着。她自己只是在不断寻找着爬山的感觉,“进步就是往上升的感觉,别人说你好没用,你必须自己知道:我在进步。我做了三年<<智力大冲浪>>,做得非常游刃有余。当我可以不用再花力气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完了,我没有进步了。这时候我就有恐慌了,我必须往前走。”

  于是,为了“进步”,和晶去读了研究生,并在此后接手了<<有话大家说>>。“三年中,<<有话大家说>>给我的空间和平台我已经利用完了,就是说我原来照的镜子已经模糊了,我需要一面更清楚的镜子。这个镜子哪里有呢?北京有。”于是,放弃了上海安逸的生活,和晶来到了北京。

  眼看着和晶为了进步,一次次地抛掉原有的成绩,那份往前走的执著让我诧异:“放弃了那么多,你怎么知道山上有花呢?”“我是为了进步,只要我在往前走,就值得。”和晶平静地说,“你丢的那些东西通过你的进步可以再获得。”

  而和晶的这种自信居然是来自于孩童时观看的一次火箭升空。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了一台小电视。有一次,电视上播放咱们国家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火箭。小和晶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箭腾空而起。忽然,火箭在半空中脱下来一截。年幼的和晶疑惑不解,就问爸爸:“这火箭怎么还坏了?掉了一截。”爸爸耐心地向她解释:“那是火箭助推器。当它的燃料用完了,它的助推任务就完成了,就成了阻碍火箭升空的废品,所以要脱掉。然后燃烧第二截,继续推动,推到一定阶段,第二截又会脱掉。”这一印象深深地刻在了小和晶的脑海里。

  “你不扔掉以前推动你的那段东西,它就会成为你的负担。我必须把它扔掉,燃烧第二截,再扔掉,一直支持我达到我虚拟中的那个地方。也许最后我的人生到达的地方并不是我今天想到达的地方,但是我已经把该燃烧的都燃烧了,我极力地推动自己往前走,所以最后到达的点就是我生命中该到的点。这些我全部想明白了,OK,没有问题,阻碍我前进的我都可以抛弃掉。”

  这也许就是和晶“不安分”的表现后面所隐藏的那份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吧。

  从京沪同行到同一战壕

  1998年,<<有话大家说>>开创初期,和晶曾随栏目组到北京向<<实话实说>>取经。那时候,国内的谈话类节目很少。用和晶的话说,“我们所能借鉴的就是国外的一些节目,而国内惟一的榜样的就是<<实话实说>>,它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一面旗帜,所以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这个节目组。”没有任何关系,在冒冒失失地打通了<<实话实说>>的电话,说明来意之后,和晶和她的同事们顺利地进入了<<实话实说>>栏目组,双方有了短短四天的第一次接触。

  谈起<<实话实说>>给和晶的第一印象,她感慨道:“厉害啊!你看,这些都是高手!”而问起<<实话实说>>对她的印象,和晶坦言,“我想不怎么样。他们怀疑‘她能做谈话节目吗?’你知道,我在<<智力大冲浪>>里没个正经样儿。”说着,她爽朗地笑了起来。就是这个“没有正经样儿”的姑娘让<<实话实说>>开始关注起<<有话大家说>>来。

  <<有话大家说>>在上海卫视播出,在北京也能看到了,双方的交流就更直接了。“他们有时候还会告诉我们,你上一期节目哪儿不错,你这一期节目哪儿有点问题。特别无私,挺难得的。”和晶至今谈起当年<<实话实说>>对<<有话大家说>>帮助,还是心存感激。

  都说“同行是冤家”,可<<实话实说>>和<<有话大家说>>却凭借共同的追求,结下了战友般的情谊。他们都是做真实的事,都是体现人文精神,都是在电视领域给百姓一个空间,都是由一群干活玩命的人组建的队伍……用和晶的话说,“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是一种业务交流的话,后来就慢慢变成了朋友间的一种关注。”

  <<实话实说>>特仗义,“我们是摸爬滚打出来了,我们的很多程式、技术已经成熟了。我们希望把这些告诉你们,让你们尽快进入状态。”用和晶的话说,“他们希望有更多优秀的人出现,这样他可能不寂寞,有一种同道中人的认同感。所以那时候他们对我们的帮助丝毫没有保留,甚至有的选题都不介意我们先做。”的确,当<<实话实说>>发现一个选题,但不太适合他们做,而嘉宾又在上海,他们就会毫无保留地把选题和资源都给<<有话大家说>>。

  也许是<<实话实说>>和<<有话大家说>>相似的基调、共同的追求和价值观,也许是长期的相互关注产生的惺惺相惜和信任,使得崔永元在身体欠佳、不得不静养的时候第一个想到了和晶。无论如何,在去年的秋天,和晶站在了<<实话实说>>的演播室,和那些她眼中的“高手”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

  从救场到扎根<<实话实说>>

  其实,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主持人都不会认为接手<<实话实说>>是件坐享其成的事,和晶自然也不会。因为,崔永元立下的标杆太高了,不是一般人可以轻易超越的,很多观众看<<实话实说>>就是为了看看崔永元今天抖了几个包袱;<<实话实说>>有六年的品牌,观众对它的认知已经有了心理期待;崔永元对<<实话实说>>那份亲如父子般的感情,也不是一般主持人所能具备的。正如他所说的,“六年了,我的孩子已经六岁了。我再回头看我们的节目,他还依然是个孩子。”

  <<实话实说>>栏目组干活玩命是出了名的,正如制片人海啸所讲,“我们连睡觉的时候做梦都是工作。”<<实话实说>>今天的成绩,是与他们玩命地工作密不可分的。当初<<实话实说>>的节目存量只有一期,这期节目播出之后就断档了。对于<<实话实说>>这样一个品牌栏目来说,它的断档绝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栏目组、整个频道,甚至全台的大事。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迅速找到一个可以救场的主持人。这时候,和晶就成了最佳人选。第一,崔永元对和晶有了解,他们认同一样的价值观;第二,和晶有三年主持谈话节目的经验,上手快,不需要培训、调试太长时间。

  2002年9月3日,领导找和晶谈话,让她主持四期<<实话实说>>。9月4日,和晶就站在了<<实话实说>>的演播室。节目一经播出,领导觉得落差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节目还能正常播出。而崔永元也终于可以放下心头的包袱,安心养病了。和晶在一个月内录制了9期节目之后,接到了通知,让她留在<<实话实说>>,主持下去。

  这时候,外界恶意的批评此起彼伏,什么“和晶你去死吧!太次了!”“和晶你毁灭了我们梦想!”等等,比比皆是。而对于和晶,她可以甩手不干,她可以马上走人,她可以保全她的名气,平息外界的恶评,但她没有这样做。

  让和晶留下来的是<<实话实说>>策划组成员给予她的信任,“和晶,我们会根据你重新设计我们的选题,重新设计我们的结构方法。”“人家已经把足够的信心和信任交给你了,我不能意气用事,我不能为了保全我那点所谓的小名气,那点所谓的好口碑,拒绝这样一种群体的信任。”考虑到这点,和晶咬了咬牙,“行,那我就做下去。”

  2002年众多的“头一次”

  2002年12月30日,在<<实话实说>>的联欢会上,大家让和晶说几句,和晶说出了她生平众多的“头一次”,“活了30多岁,我头一次在2002年听到这么多批评;我头一次在2002年给自己这么大一块石头,我原来都是量力而行的,这次成了竞赛型选手,平时没有这个训练量,现在你必须去举这个重量;我头一次在2002年结识了这么多朋友,整个策划组,还有评论部;我也是头一次在2002年对自己发生怀疑,我原来一直很自信,从小到大都是自己做主,但我第一次动摇了,甚至对我的人生信念产生怀疑。但是,我也告诉自己,可能挺过来之后我会比现在好,还是‘进步’,这个词语是支持我惟一的信念。”

  今天,当和晶回过头去看自己主持的一期期<<实话实说>>的时候,还是欣慰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我觉得我下潜的深度更深了;我对于人的判断和很多话题的思考更理性了;我不像原来一样随口乱说了。”

  从<<智力大冲浪>>、<<有话大家说>>到<<选择>>,和晶一次次地选择白手起家,唯独<<实话实说>>不是。“所以对于我来说太困难了,就像我人生第一次学走路似的。我原来都是在一块荒地上面耕田,我觉得我有开创精神,甚至觉得我有战斗精神。但是我进入<<实话实说>>以后,我忽然发现我的四肢被包裹起来了,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外人的说三道四并不会动摇和晶的选择,让和晶产生离开的念头竟是策划的表情。“我们是一个集体,每期节目做完之后,策划的表情是这样的。”和晶为我们摆了个拉长的脸,“啊呀,我这个内疚啊,我恨不得跟他说一万个对不起。因为他们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很可能我现场的一个疏忽,就没有表现出这个选题的核心,那我立马就感到很愧疚。”

  大家看到了和晶的愧疚,也看到了她的努力,都主动地保护她,用和晶的话说,“他们很呵护我,他们是我的过滤网,是我的防线。你别看都是大老爷们,心可细了,善解人意。”但和晶并没有沉浸在大家的呵护之中,她主动跟大家说,“你们不要把我当客人,不要觉得我是帮忙的就降低对我的要求,该说什么就说什么。”以至一段时间内,组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批评和晶。

  而她也把心态放平和到了农民的位置,“农民是这样的,他低头看他的地,刨好了一块再刨下一块,他不会抬头高呼‘你们看啊,我们将把这里建成高产的农田……’我也没有机会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我的注意力在耕田。人们说‘饭要一口口吃’,我的人生就变成了一周周过,因为我们的节目是周播的,我在每一期节目中改进自己。至于大家提到的高标准,我把它看成是山顶的花,是我努力的方向。”

  <<实话实说>>在为和晶量体裁衣,而和晶也在为节目的需求改变着自己。提到自己的主持风格,和晶很干脆地告诉我们,“我还没有风格呢。我没有用风格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我的想法非常简单,我的目标是完成这期节目的任务。可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会采取我舒服的方式。”采访进行中,和晶的一位同事给她送进来一本名为<<报道之前>>的书,“呀!真棒!太棒了!”和晶的喜悦溢于言表。“我为什么要经常看看采访、传播这类书呢?我要为我采取的访谈形式找到心理依据,我觉得那时候我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和晶也坦言,她现在仍处在过渡阶段,就像一个足球运动员,他在踢球的时候要一心三用,既要考虑传球的方向,又要防着对手的攻击,还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对和晶也有同样的要求,她既要把握节目的节奏,又要引导话题的方向,还要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这使她已经无暇顾及外界的种种非难了。

  我特别想做一个从容的女人

  和晶生长在新疆的巴楚,从小与风沙嬉戏,严酷的环境造就了她刚毅的性格。从巴楚走出来的演员许还山,在见到和晶的时候,曾惊讶道:“呦,那个地方连草都不长,怎么还长出你这么个人来?”

  从小酷爱读书的和晶一次在<<文摘杂志>>上看到了一段法拉奇的访谈,那犀利的文笔深深地触动了和晶,“呀!我觉得这女人好棒啊!”从此,小和晶对记者职业向往起来。但她却阴差阳错地读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导演专业,她告诉自己,“女人做记者和女人做导演都挺棒的,都有一种把控的感觉。作为记者,他控制着谈话和采访;作为导演,他控制着全场。”

  冥冥之中,做记者的梦想一直萦绕在和晶的心中,多年以后的今天,和晶终于实现了当年的夙愿,“主持人是最好的综合,他能同时满足我做导演的欲望和做记者的欲望。因为你在现场要有控场能力,在跟嘉宾的交谈中要有采访的技巧,所以它是最好的结合点。”

  谈到理想中的主持境界,和晶坦诚得令我们惊讶,“我心里一直偷偷藏着一个境界,我头一次跟你们说。将来如果我在节目中出了个错的话,观众都以为我在抖一包袱呢!或者我忘了个问题,在那儿想的时候,观众都会说,‘你看和晶多深沉’。我觉得那样吧,我就踏实了。”朴实的想法引起了我们一阵大笑。而和晶转而感慨道:“我现在是什么呢?就是不出错,人家都不满意你,更别说你出错了。”

  的确,对于和晶来说,现在这个阶段是非常难熬的,“我们说一个人的用功和进步按理说是偷偷使劲的过程,可是我现在不得不把这个过程在节目中抛给观众看。”这样残酷,而又情非得以的安排时刻在鞭策着和晶。她指着桌上同事刚刚借给她的那本<<报道之前>>说:“你看,这本书我必须在一个月之内看完。”

  细心的观众也许还记得和晶主持的<<女人的梦想>>那期节目,而谈及自己的梦想,乐观的和晶竟叹了口气,“我现在觉得我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了。我特别想做一个从容的女人。我从来就不觉得漂亮、优雅是我需要的,从容才是我最需要的。可你怎么才能从容呢?你必须事半功倍,你的智慧已经能够控制你今天所做的一切了。”

  “我原来都没有时间整理我在采访技巧上的种种缺憾,可进入<<实话实说>>以来,我必须系统地整理它,然后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己。我从<<实话实说>>得到的不是好吃的东西,但却是有营养的东西。”看来,和从容的日子比起来,她更向往山顶上那簇艳丽的野花。(作者:CCTV.com记者 戴昕 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