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晶:拒绝机会的“超级替补”
后海银锭桥。与和晶约了下午三点半,结果双方都早到20分钟。这个在崔永元的神话光环下接棒<<实话实说>>的女主持,穿着米色风衣,同电视上一样眼睛含着笑意,只是比电视里看上去更瘦。她还带着一个刚到节目组工作的南方来的小女孩,因为这个女孩还没怎么在北京转过。站在行人如梭的银锭桥上,和晶忙着一会拉我,一会牵那个女孩,生怕我们被车撞到。
采访开始没多久便出现一段小插曲,一位骑自行车经过的阿姨认出了和晶,两个人坐下来聊了十几分钟。过程中,和晶的两点个性表露无遗:一是随和,二是好奇心。
从2002年9月作为替补模仿崔式风格,到如今节目组为了迎合她的和式风格做了调整,无论怎样,这个导演专业出身也一直有个导演梦,却误打误撞做了10年传媒的女主持人,并渐渐以自己的方式为人所知。
“超级替补”的性别困惑
当年22岁的和晶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因为没人会请刚毕业没阅历的人做导演,她决定找工作,租房,养活自己。在上海电视台招聘中,和晶有幸成为2000名角逐者中的六分之一留下来。
和晶不是一个主动做选择的人。她不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看和晶的集体照,她常常是躲在角落里的那一个。但当每一次机会降临,她又丝毫不会手软。
她有这样一句话:你们别给我机会。初进电视台,她的身份是给主持人写脚本。第一次上镜,因为主持人临时未到,而她是最熟悉脚本的一个人;第一次主持大型颁奖活动,因为女主持突然生病,离开场还剩40分钟。和晶开玩笑说自己是“超级替补”。
这次接替崔永元,除了节目本身深入人心的崔式风格,和晶还遭遇到“性别困境”。
大学的班上有8个男生,4个女生,毕业分配是男生比女生有优势。在电视台,如果遇上同男摄影师出差,条件艰苦,性别甚至成为障碍。现在,“让一个女主持继续<<实话实说>>会比让一个男主持继续要少一些跟崔永元作对比带来的损害”。但难题在于,众人依然需要幽默感、娱乐性,他们也会觉得女人那样开玩笑不太合适——当性别成为他人选择你的理由的同时,性别又成为你不能那么做的理由。
女人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到女性软弱的假象里,和晶说有时候这样的假象会把自己也给骗了。当她看完波伏娃的<<第二性>>,知道了无论男人、女人面临的困境都是一样的。“我有一个特别坚定的信念:女人比男人坚强、宽厚、有韧性。”和晶一边笑着说完这句话,一边没忘对我们的男摄影师道声“对不起”。
总是这样来不及伪装
“主持人这个职业对于人性的要求特别高,每天认识的都是陌生人,很多反应是来不及伪装的。”和晶说如果不做主持人,她不会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贫穷的底层的地方,她甚至对这些都不感兴趣。
和晶长在新疆巴楚戈壁滩。有一个电影演员叫许还山,曾下放到巴楚12年。当他看见和晶时特别惊讶:“那是个寸草不生的荒戈壁,怎么能长出你这样一个姑娘来?你怎么能活得这么好?”
刚进入电视台,和晶拼命工作,还在广告公司兼了两三份工。那时候赚钱快,她喜欢买名牌,喜欢去那些比较奢华的地方。她想告诉别人自己不再是原来那个丑小鸭。
和晶发现是这个职业让她接触了太多的人:行将死去的;身无分文,然后又变成身价成千上百万的;五六十年婚姻美满的;也有情感波折的……当看过太多生活中不曾接触过的贫苦与无可奈何,和晶曾觉得应该远离它,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然而她很快改变想法。“理由是,我发觉他们有时候比我快乐。我采访过张穆然的爸爸妈妈,他们就生活在一个15平方米的地方,每天跟我们一样,早上起来刷牙洗脸,上班下班。但是他们的快乐度比咱们高,你看人家这样也是一辈子,女儿都走了,该是人生的一大悲剧,但是人家依然生活着。当这样的事情给你刺激多了以后,你会想,我怎么这么浅薄啊?”
此前和晶活得并非坦然,走在人群中间,会有点紧张。她担心别人拿她开玩笑,会像看动物一样看她。“后来发觉是我自己这样认为的。”“以前想改变每一个人的命运的想法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会教会你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些比我高的人,比我富有的人。”
为做导演准备的理性
和晶特别理性,她从小就不习惯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充分表达。而时至今日,她依然认为这是<<实话实说>>选择她的一个误会。他们原本想选一个特感性特外露的女主持人。很多时候,节目组审片的领导都哭了,和晶没哭,和晶说她哭不出来,她觉得她更愿意看悲痛背后的东西。“他们突然发现小崔是那么感性,我是那么理智。”
和晶因此跟他们开玩笑说是不是后悔选错人了。他们说:“不不不,我们会因为你的理智重新设置。”
和晶的解释:这个可能跟她当初喜欢导演这个工作有关。“我觉得导演是把她内心的东西通过画面,借助舞台,借助节奏表现出来,他的表达是通过别人去表现,而不是自己投入到剧情里。”和晶不爱哭,她觉得哭不解决问题,如果要哭也一定是躲在一个没人能看见的地方。“你让我在观众面前流泪,一定是我忍无可忍,把牙齿都咬碎的情况下。”
主持人的身份要求和晶能控制,能忍。生活中她也是一个能忍的人,绝少跟人吵架。这一次面对众多非议,她也总是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做了10年主持人,人生经验和阅历理应不成问题,和晶又是否有过再做导演的想法呢?
“有,经常有。我应该能做出一个很好的作品来。但是我一直都没能这样做。这是我的一个心愿。我讨厌玩票,就是说你要对得起人。”
生活中和晶喜欢跟朋友聊天。她说自己是一个慢热型的恋旧的人,她的朋友(如果能称得上朋友的话)基本上都是七八年以上的。她喜欢HELLO KITTY和收藏石头。在她的包中总是随身带着一个铁笔盒,这个笔盒跟了她好多年。笔盒上面贴着李阳送给她的疯狂英语的招贴。自信的和晶说到英语时,腔调变低了:“我跟李阳说英语实在是难学。”
面对面
<<新周刊>>:你为何选择<<实话实说>>这样一个风险很高的节目?
和晶:我是被动的。当时有一个理由,他们希望这个节目是个女的来继续,另一个理由是我在上海做了3年的谈话节目,这当中崔永元给了我们很多指导。他在3年前就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还有一个,我们的价值观比较类似。比如说我们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命运的关注。
<<新周刊>>:当崔永元打电话给你,让你去主持<<实话实说>>的时候,有没有感到惊讶?
和晶:我不惊讶。因为在这一年多以前他已经很疲劳了。有一次喝茶的时候,他对我说好累,你帮我盯几期吧。我还说,你想害谁,你就让谁盯吧!
<<新周刊>>:你很清楚任何人接替他的位置都会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和晶:不是吃力不讨好,是失败,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因为他是中国一个主持人和栏目结合得那么完美的一个例子。
<<新周刊>>:但是你还是毫不犹豫地就接了。
和晶:对,没有犹豫。我不想看到<<实话实说>>消亡。她就是我们的一杆大旗,她倒了,我们觉得特别可惜。我当时一直问他们,我来你们打算怎么做?他们说我们还是想保持节目原本的诉求、方向和目标。即便你们现在看到节目做了调整也是希望我上手快一点。
<<新周刊>>:在沟通的过程中,有没有申明在保持节目本身的诉求之下,你是完全做一个崔永元的代替还是创造自己的风格?
和晶:一开始是代替,刚开始也就觉得他是休息一个月到两个月。所以主持的风格尽量往他的风格上靠。
<<新周刊>>:所以开始不管是褒还是贬,对于你都没什么意义?
和晶:对,因为他们的评价没有一个是准确的。而且你想我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录了9期节目,这样质量不会太高的。当两个半月以后他们告诉我希望我留下来,我特别惊讶,那个时候我的心才开始悬起来。觉得自己娄子捅大了。我要重新想我应该怎么出现,应该怎样保持她原有的风格,在形式上又有一些不同。所以我们换了布景,也做了不同的尝试,直到现在都在不断地做试验。
<<新周刊>>:如果一开始是因为被动地成为代替品不会有压力,现在需要你真的担起担子,是不是已经有压力了?
和晶:我到现在都没有压力。如果说有压力的话,是我怕对不起我的同事,他们从全国各地那么辛苦地找素材,通过我的串联我的表达在现场完成。他们很辛苦,我希望能把他们带回来的东西做得更好。
<<新周刊>>:对于你来说,主持人这个角色意味着什么?
和晶:我喜欢这样的主持人,就是别人看了一期节目就记住你了。并不是我每期节目都做得好,并不是说你每个周末候着我。有人会说这个和晶是不是<<选择>>里的那个和晶,我就特别高兴。<<选择>>是在十套播出,十套又是在下午两点,这是一个冷僻的时段。但是那个时候我让他记住了。
<<新周刊>>:在<<实话实说>>之前,大家对和晶的了解是上海地区的一个名主持,然后在2001年开始在央视十套做<<选择>>和<<12演播室>>的主持。你选择的初衷是什么,还是出于被动吗?
和晶:我在上海太久了,我觉得该换一种生活方式了。而且上海让我变得很懒,不进步。我喜欢北京,相比于节目,北京这个城市的吸引力更大。而且不管做什么节目我都能让它变得好看,我有自信。
<<新周刊>>:到<<实话实说>>以后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变化?
和晶:有人这样告诉我,原来你只能看到15米的距离,现在你能看到50米了。当你看得更远更深的时候,你会感到不够用,你的阅历,你的敏感度。做谈话类节目要求敏感度要特别高。敏感度不高,你会漏掉很多真实的细节,你回过头再去想,就会非常懊恼。“我怎么能没注意到这一点?”但这是不能重来的。这是我跟以前比变化特别大的地方。 (<<新周刊>>2003.5.1 文/李冬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