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文章
|
李峰:让李敖在央视落泪
“漂洋过海乃怀陆根,我虽不住一往情深”,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演播室里,知性、沉稳的李峰请出了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两位中学同学,面对卫星连线大屏幕上的李敖,他们谈起往事,从最初启蒙的国文老师谈到当年内向又拘谨的李敖留给他们的印象……这些少年时代的事情,让李敖激动不已。此时,驾驭节目灵魂的李峰趁热打铁,播放了李敖母校北京四中的短片。匠心独运之处,记者寻来了李敖当年的学籍卡,泛黄的卡片上有他少小时的稚嫩样子,同学们又不失时机地向李敖发出了回乡看看的邀请。一向桀骜不驯的李敖,惊讶的脸上挂起了泪珠。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台湾一家报纸以<<看李敖在央视落泪>>为题进行报道。这期特别制作的节目,也在2001年荣登中国“彩虹奖”榜首。
那期节目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这期对台节目在李峰的主持下细腻、缜密、充满人情味儿。带着对主持人的一种亲近感,我决定采访李峰。
当她坐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惊讶于她的娇小,虽有职业装的衬托,但脸上还是略显疲惫。她告诉我,<<海峡两岸>>正在策划制作一个关于“两岸三通”的大型政论片。作为特别节目的总编导,李峰谈起这个节目滔滔不绝:“这个节目一经推出,观众就可以更直观、更感性地了解这个讨论了50年的话题。”谈到这里,她精神大振。我发现,要让她神采飞扬其实很简单,话题就从<<海峡两岸>>开始。
用真心做实事
提起使特立独行的李敖当场落泪的<<李敖与大陆观众的第一次对话>>节目,李峰也很动情。在做这期节目前,李峰进行了大量的案头准备。她仔细阅读了李敖的生平和著作,就其写作的风格、骂人的风格、个性中的侠骨柔情,抓住了李敖很多特点。最重要的,她抓住了李敖始终不渝的爱国之心、赤子之情。李峰觉得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互通的。她在节目开始先问候李敖术后身体恢复情况,还请记者在街头录下大陆观众对李敖的评价,使李敖看过后连说了两次“受宠若惊”以表达感激的心情;当发现李敖没去过法源寺,只是靠一些背景材料加想像写下著名的小说<<北京法源寺>>时,她又请记者专程去法源寺拍摄。至于结尾邀请李敖的同学回忆从前,更是她精心策划的,因为李敖曾经说过:台湾的土壤是培养不出来李敖这种人的,大家看到的是大陆来的怪杰。因为李敖始终都放不下自己对祖国的感情。李峰说那期节目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每个看节目的人都可以感觉到其中的真心真意。“用真心做实事”是李峰为人处事的原则。她1991年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辑专业毕业后,到最高人民法院从事法制宣传,两年后来到央视海外中心新闻部,相继参与报道了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等重大事件。1998年,参与创办<<中国新闻文化报道>>,任制片人、记者、主持人。2000年2月,李峰来到<<海峡两岸>>做制片人兼主持人至今。今年,她又成功地拿到了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这些年来,她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境,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热情理性睿智
“了望台”、“连心桥”是李峰给<<海峡两岸>>作的形象比喻。三年前,国内尚无深入讨论两岸时事话题的电视栏目,包括李峰在内的一群年轻人怀着巨大的热情、怀着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感投入工作。任制片人兼主持人的李峰,把一颗心都扑在了工作上。让李峰感到欣慰的是,三年多的时间,<<海峡两岸>>成为央视四套的特色节目,也成为台湾同胞关注大陆的信息台。一位台湾观众,两年间不间断地给李峰发传真,谈他对每一期节目的感受和看法,收看他的传真成了李峰的习惯。最让李峰受鼓舞的是台湾一些朋友也打电话来,与她倾心交谈。这个节目真的如李峰所想,给了两岸同胞一个沟通的空间。李峰已经从业12年,12年对绝大多数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对于李峰来说,每一天的时间都在飞逝。她很理性地对待工作,她认为每个阶段要做出调整,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如今,<<海峡两岸>>已经走上一个新的平台,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沉淀,于是她断然做出一个别人看来难以理解的举动——辞去制片人工作,一心一意做好主持人。从她说这番话时波澜不兴的表情上,我看到她理性、睿智的一面。我想,以后的<<海峡两岸>>也许更值得期待。(中国电视报实习记者李蜀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