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文章
|
我帮妈妈降血压
作为央视二套《健康之路》栏目的主持人,平时我少不了和医院、医学专家、患者打交道,说起一些疾病,常常信手拈来。一直都有朋友和我开玩笑,“尊称”我为“钱大夫”,其实,我都是纸上谈兵,哪儿会看病啊。但是,长这么大,我还真拿一人“开了刀”,那就是——我妈。
妈妈年轻时身体一直很好,疾病对她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偶然有个头疼脑热的,睡一觉扛几天就好了,所以她从来不把健康放在心上。去年,妈妈连续三天头晕目眩,去医院一查,血压260,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当医生叮嘱她“需要终生服药”时,妈妈怎么都接受不了,从此,她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成天郁郁寡欢。每天一到吃药的时间她就感到特别委屈,心想,怎么身体好好的就得了需要天天吃药的病了呢?再加上妈妈一直都是单位的领导,住进了医院一闲下来,浑身都不得劲儿。看看身边的人,全是病病歪歪的,今天你住院明天他急救的,一时间心里甭提有多难受了。
好容易熬到了出院,妈妈迫不及待地又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去。由于没有医生的监督,药也吃得有一搭没一搭的,头晕得厉害时,赶紧吃药,情况过得去时,也想不起来吃药这档子事儿。没过多久,高血压就让妈妈“领教”了厉害。一天晚上,妈妈觉得特别累,心想睡一觉可能就会缓一缓,结果往床上一坐却怎么都躺不下去,感到浑身的血都在往头上涌。爸爸一看妈妈的脸涨得通红,立刻打了120急救电话。
当把妈妈送到医院时,妈妈的意识已经模糊了,血压280 ,心跳从100多跳一下子骤降到40跳,情况非常危急!医院立刻对妈妈展开急救。直到凌晨五点,妈妈的血压才平稳下来,心跳也恢复了正常。
之后的几天,妈妈住进了ICU病房。可是没过几天她就闹着要出院,理由是,她怕看到别的生病的人,怕看到病人的挣扎,怕听到病人的呻吟,更怕碰到早上送进来一个病人下午就与世长辞的情况。妈妈哭着央求爸爸让她出院,她害怕将来自己也会是这种样子。鉴于妈妈的情绪波动太大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当她的体征趋于稳定时,妈妈再一次出院。
回到家里,妈妈再也不敢敷衍了事地吃药了,工作暂且放在了一边,但此时的她犹如惊弓之鸟,只要听到有谁生病了就会吓得一哆嗦,只要看到电视里有任何关于疾病或死亡的镜头,她的心就会猛跳好几下。
而我主持的是一档医药类的节目,有时节目中或多或少地会出现一些对妈妈而言比较难接受的画面,或是谈论一些和“死亡”有关的话题。所以在每次做节目之前,我都要打电话告诉妈妈这期节目的大概内容,让她做个思想准备,惟恐吓着她。尽管大家都小心翼翼,可爸爸还是担心地给我打电话:原本爱笑的妈妈爱哭了。
好不容易有个出差的机会,我赶回去看了看妈妈,发现她的生活状态大不如前,但一时半会儿我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妈妈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情绪不太稳定,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别人怎么劝她都听不进去。所以要想提高她的生活质量,只有慢慢来。
没想到,我前脚刚一飞回北京,妈妈后脚就住进了医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回家她一高兴一兴奋,我返京她一伤心一激动,导致心跳紊乱,血压也没控制好,再一次飙升。这次住院,妈妈还被查出有室性早搏。
这下,我真的着急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高血压的危害,妈妈憔悴不堪的面容让我体会到了在采访中感受不到的揪心。我没有料到,对于妈妈来说,高血压竟会凶猛到差点要了命的地步!我知道由于家族遗传的关系,妈妈才五十岁就患上了高血压,而她又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血压控制不好,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肾病,如果并发症一起到来,可想而知,妈妈今后的日子会怎么样,生活质量下降导致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我又不在她的身边,思虑过甚也会对情绪有着不良的影响,怎样才能逐一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呢?作为妈妈的女儿,作为健康栏目的主持人,我有这个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妈妈降血压。
在这以后的几天里,我要来了妈妈的所有病历,利用工作的有利条件,遍访名医,针对妈妈的情况综合掌握了不少治疗措施。此外,凡是和妈妈的病有关的情况,我都作为一手资料掌握,如:高血压的发病诱因、药物的毒副作用、具有实践意义的民间偏方等等。利用工作之余,我翻遍了和高血压有关的专业科普书籍杂志,通过不断的总结,我决心拿妈妈做实验,一定要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虽然我不是大夫,但我希望科学加爱心能够出现奇迹。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妈妈最大的问题在于情绪容易激动,所以我要有针对性地对她进行“心理辅导”。平时我工作很忙,跟妈妈说话的机会很少,难得有一次通话的机会,我也总是以工作没忙完为由早早地挂断电话。自从妈妈这次入院后,我几乎天天给她打电话,一是询问病情,判断妈妈的情况是否有所好转;二是及时了解她的心态,以便我及早地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三是用这样的方式消除妈妈恐惧和寂寞的心理,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几天下来,我终于找到了妈妈的“心理病根”——因为对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了盲目的害怕。于是,我给妈妈寄去了不少关于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书和资料,并通过电话和她一起探讨,及时地解决她的疑问并努力地掌握她对知识的接受情况。除此之外,还和她聊聊工作开开玩笑。一开始,她的精神并不好,话也说不多,渐渐的,随着她对疾病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知道这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病之后,她的精神状态明显转好,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光心情好还不够,治病关键看疗效。我拿着妈妈的病历和多个专家讨论,找发病原因,找相关的诱因,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这边我“遥控治疗”,那边爸爸积极地反馈信息,我与爸爸“两地互动”,做到了对妈妈的病情了如指掌的地步。妈妈的身体在奇迹般的恢复。治疗的效果让妈妈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心情逐渐开朗起来,当爸爸告诉我,妈妈在与其他病人交换心得并鼓励他们与疾病作斗争时,我知道,妈妈离出院只有一步之遥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合理正确的治疗,加上我和爸爸不断的关心和鼓励,妈妈终于顺利地出院了,然而,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说,出院只是一个开始。调节血压主要还是靠平时的饮食控制和锻炼支持。
妈妈出院后,想通了很多问题,豁达地退了休,安安心心地在家养病。以前她有个习惯,总是舍不得把饭菜剩下,于是,就算吃饱了她也要撑着吃进去,出院之后,她不但不勉强自己硬撑,而且牢牢记住吃饭只吃七分饱的养生之道,每天的伙食都严格按照养生食谱介绍的来:品种多样、少油少盐、荤素搭配、多粗(粮)少细(粮),除了一日三餐,妈妈还坚持喝牛奶补钙,喝豆浆补植物雌性激素。每天妈妈都要走到菜市场买新鲜的菜,用这样的方法活动活动筋骨,每晚吃完饭后,妈妈还坚持散步,做30分钟的微量运动,如:柔韧训练,健身操等等,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妈妈的体重由原来的130多斤控制到了110多斤,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血压进一步稳定了下来。
我们都知道,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生服药的慢性疾病,在出院后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和生活的调节是基础,定时科学的服药更是必不可少。妈妈的血压在一天当中有两次高峰,所以她就要根据血压的规律来吃药:上午八九点钟吃一次药,下午三四点钟再吃一次药。不仅按时吃药,妈妈还定期随访。和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一样,妈妈也有“白大褂恐惧症”,在家测血压挺正常,可一看到大夫,血压“噌”地就上去了,所以在刚一开始吃药的那会儿,妈妈的血压总是降得太猛,后来经过细心的摸索,可算找到了自己血压的规律,在后来的几次随访中,妈妈总是积极地配合医生,通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她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降压药。
关于服用降压药,我在这里也想给大家提个醒的:降压药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服用的。记得妈妈曾经服用过一种药,特别有效,可吃的时间长了,她老是不明原因地咳嗽。我立刻向有关专家咨询,专家解释道:虽然这种药效果不错,但有一部分患者在长期服用这种药之后会出现咳嗽的情况,只要停药症状就会消失,所以不用焦虑。于是我马上给妈妈打电话,告之专家的答复。在随访的过程中,妈妈向医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于是医生帮妈妈换成了现在服用的药物。一方面降压药物的种类要根据身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病情来调节药量。妈妈一开始病情较重,所以药量较大,后来随着病情的逐步稳定,药量也明显的减少了。第三要联合用药。无论是采访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专家都强调几种药物搭配使用,这么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效果,同时还会把药物带来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最后一点,就是我一再跟妈妈强调的,在吃药方面,没有条件可讲,千万得吸取教训,不要在吃药方面“跟着感觉走”,如果有任何不适,赶紧上医院,虽说“久病成良医”,可毕竟不是医生,在药物的调整方面,医生最有发言权。
通过我的“电话门诊”,妈妈不但管住了自己的“嘴”,同时又迈开了自己的“腿”,血压稳定在了138—68左右,眼看着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甚至有不少病友羡慕地向她请教,妈妈总结出的的健康法宝就是: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的用药、定期的随访、掌握足够的科学医药知识。刚才提到妈妈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只要情绪好了,就能带动起身体的“良性循环”。这不,身体一好,精神更好了,以前工作忙无暇顾及的越剧、卡拉OK、养花种草、交际舞等等,妈妈一样都没落下。连生病时不敢看的画面现在也敢好奇地看两眼了,对不敢听的所谓的“不吉利”的话也有个客观的认识了,听到爸爸的“汇报”,我甭提有多高兴啦!现在,妈妈每天下午午休一小时,起来后就自己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天天过得跟过年似的!”穿越电波,我仿佛感觉到妈妈不再年轻的脸上绽开了年轻的笑容,此刻的她是喜悦的,但比她更开心的人是我,因为我的“爱心实验”成功了!
今天,我把妈妈的故事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和妈妈的情况相类似的朋友能够有所启发。而且,我还要再一次地感谢所有让我利用“工作之便”“免费咨询”的专家们,如果没有他们以及所有关心妈妈的人的帮助,也许,妈妈就不再健康,我不再欢乐,而读者朋友们就看不到这个故事了:)我相信,只要控制得好,高血压并不是一只“吃人的老虎”,在这里,我祝愿所有的高血压患者能控制好病情,快乐地生活;我更想说的是:治病不如防病,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早期干预不得高血压,不仅省去了高额的医药费,更省去了家人多少的眼泪啊,所以,也祝愿所有的朋友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健康生活,远离疾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