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之约>>——与王志面对面
一年前,王志做客《电视你我他》,谈及采访揭露蓝田真相的学者刘姝威的幕后故事;一年后,王志主持的《面对面》节目,又受到了观众的关注。
孙小梅:你是《小梅之约》开办之初的第一个嘉宾,也是第一个第二次来到《小梅之约》的嘉宾。当时你在节目中给大家披露了你采访学者刘姝威的一些幕后故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你是不是在那个节目之后开始想要办一个《面对面》这样的节目呢?
王志:实际上大家都不了解,刘姝威这个节目是我们为开办《面对面》做的样片。为什么是样片呢?如果按照常规节目的话,我可能选不了这个节目,因为当时刘姝威这个案子是没有结果的,是正在进行时的;样片,我们就没有播出的压力,所以我就选了刘姝威这个例子。拍回来以后,大家觉得很好,因为新的节目形态还没有出来,所以就先期在《新闻调查》里以《面对面》的样式播出。
孙小梅:你期望《面对面》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王志:在我们台里的新闻格局里还没有以一对一的访谈形式来进行长篇人物访谈的,我们觉得是一个空白,这种形式可以填补,而且有这个可能,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好吃不贵”,它比较省事、有效率,完了以后效果还不错。我们觉得符合现代电视运作的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我觉得最好的采访就是,编出来以后人家说你不是在采访,这才是最好的采访。什么都是比较真实的,最接近于事情真相的采访。那么,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呢?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我觉得“剥洋葱”这种形式更形象一点,因为剥了洋葱以后,它会散发一种很刺激的味道,但这刺激的味道不会伤人,我希望能把一个本来很平淡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做出来,让观众爱看,觉得很刺激。
孙小梅:不管是看你节目的观众也好,或者是接受过你采访的对象也好,大家都觉得你工作时候的状态就好象一条鳄鱼,开始是静静地等待,然后伺机扑上去,觉得王志这个记者非常的厉害。你认为你这种厉害的访谈形式会不会让你采访的对象觉得反感呢?
王志:那我先回答你后面的问题。我觉得反感没有关系,相反很多节目让采访对象满意了,但是观众反感了,我们等于零,我们所终极的目标是观众满意,至于说采访对象是否反感,这是另外一回事情。再一个你说我像鳄鱼,这个比喻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是说长的像呢?还是行为像?(孙小梅:当然是行为。)倒是没有大家所形容的那么凶猛,我奉行的一条观点就是: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我希望在我们的屏幕中出现一种比较对等的谈话,而不是幕后策划的一个节目或是幕后策划的一场“秀”,让观众能够看到新闻真实的面貌。我们做新闻是忠实于事实本身的,要做到客观,这是最起码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做到公正,你才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孙小梅:我们看了一下你采访的不同的对象,觉得你在方式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你在采访牛群和孙渤的时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王志:只是说我们面对不同的对象,他有不同的风格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最佳的效果。牛群是一个抗击打能力很强的人,因为他是一个公众人物,他在各种各样的场所露面,他接触过无数次的这种采访,他不惧,而且在采访以前,他说你的问题越尖锐越好,那我就说好,那我们就来真的。至于孙渤,他这个节目的题材跟牛群这个节目的题材是有区别的,我们更希望通过孙渤的故事来告诉大家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战争对和平造成的威胁,如果我再用采访牛群的那种方式就显得没有道理。实际上在孙渤的这个节目里面,如果大家仔细地看一看,我觉得跟我们一向的风格是一样的,那就是两个字——质疑。我们质疑什么呢?质疑他的病到底跟海湾战争有没有关系。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再找一找我们的节目看看。
孙小梅:在你的节目中,我们看到你对新闻人物的采访基本上都采用了:“知道了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一种提问的形式,能不能给我们解释解释?
王志:“知道什么”,这是这个人物的价值所在。为什么要选择他?我不可能从大街上拉一个人上节目来谈四十分钟,大家是不感兴趣的,他没有价值。我怎么展开我的访谈?我怎么来铺开这个情节?“做了什么”构成了节目内容的主体部分。但是我的落点在哪儿呢?是“为什么”。这就是新闻背后的新闻,需要通过我的访谈去挖掘的,需要告诉大家的,因为有些真相可能是大家一看就明白的,那么我要从反面验证,就是否定其他的可能性;有些真相是被遮盖的,那我要把伪装揭掉,给大家看。实际上,“为什么”就是我们节目的一个落点。这让我想起了国外的一个记者有一句话:逆流而上,提出质疑,让人们不安于现状。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来说,当然不是那么绝对,但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