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文章
|
主持人之“角色”说
/赵保乐
有人说主持人不需要进“角色”,基本属于客观串联和理性评说,主持人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角色。但我认为主持人是需要进“角色”的,和戏剧演员的区别是:戏剧演员可以每一出戏转换一个角色,而被称为“杂货铺”的主持人则是主持一种类型的节目换一个角色;被称作“专卖店”的主持人,一辈子只“扮演”和“塑造”一个角色。
角色这个词汇的确属于戏剧专用。定义是:指剧中人物及由演员扮演的舞台人物形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角色一词同样广泛用于影视剧和其他领域,甚至泛指各行各业人等。如人们在生活中常说:“你在大家面前扮演了个多么不光彩的角色。”或说:“你的那份工作是个光荣的角色”等等,“角色”一词的用途和外延越来越大。再仔细想来,几乎深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无一不在观众心目中塑造出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如随着被采访人流泪的倪萍,塑造的是邻家大嫂的角色、被称为“催泪弹”的朱军,塑造的是感受人生的大哥角色、知天文熟地理的杨兰塑造的是都市白领的角色、善解人意的董浩塑造的是儿童阿舅的角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主持人无一例外的在节目主持中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角色”。有意无意的掌握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在角色创造中准确适度的支配精力、操纵情感、调配色彩、节制张驰的方法论。也可以说,一个成功的主持人,在一期节目、一个类型的节目甚至一生主持的节目中,都必须进行“角色分析”、“角色的形象构思”、“角色的性格创造”。否则,主持的节目肯定是千人一面、清汤寡水、死记硬背、呆板僵硬。下面的例子是否可说明主持人在“角色性格创造”方面与必须下和戏剧演员相同的功夫:1. 演员和主持人都应当在创造角色中遵循“人物的行为逻辑”:戏剧演员需要根据剧情发展符合人物的行为逻辑,根据性格逻辑处理台词、选择行动。主持人同样需要根据主持的不同节目内容和不同节目形式严格符合行为逻辑,当采访对象变化更改时,主持人的情绪、称谓、节奏、台词处理都得随之变化,选择行动同样适合主持人。所不同的是主持人还担当着一个把握方向的任务,必须根据节目需要、编导的要求,按照准确的“行为逻辑”引导被采访对象。否则,在谈话类节目中就会不自觉的把嘉宾带到沟里。
2. 演员体现角色性格必须与环境相统一:演员接到剧本后要悉心分析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历史、社会背景,并掌握剧中情境与剧中人物的关系。主持人也一样,如果不分析本期节目的时代、历史、社会背景,不掌握被采访对象的关系和采访内容,问话肯定是风马牛不相及。试想,用鞠萍姐姐的温柔语调去做法制类案例分析岂不贻笑大方;同样,忧国忧民的白岩松式播报来给儿童主持游戏类节目,保准把孩子吓着。所以,主持人同样需要在角色中体现性格与节目内容的统一。3. 戏剧表演中还强调:演员需根据剧情要求塑造整体角色形象、追求心理特征和外貌特征的多样统一,注重形神兼备。这点更适合于主持人。主持人特别需要根据节目内容和自身的素质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主持“角色”。如体育节目主持人宋世雄、黄健祥,他们用快嘴、铁嘴的特征塑造了整体角色的形象;而李勇不管是主持《幸运52》还是《非常6+1》都会激情充沛的闪亮登场,很多优秀节目主持人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外部形象特征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整体角色的形象,且形神兼备。4. 演员在塑造角色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依靠观众参与和创造才能完成。这一点主持人就更具代表性了。一个出色的主持人必须有良好的和观众交流的特长,现场必须有很强的亲和力和煽动性。主持人和观众水乳交融、节目为观众服务、节目和观众共同主持,主持人成为现场和电视机前所以所有观众的代言人。综上所述,主持人的确需要进行角色塑造。成熟和优秀的主持人主持任何一期节目,都是塑造、展示“角色”的过程,只不过,主持人由于职业的特殊规律,在“角色”中只能投入,不能陷入。主持人在很大程度上还担任着引导节目、服务节目的功能。感情色彩不能太重,有时还需要客观评说和理性分析。有时需要代观众提出疑问,回答问题。如果把制片人比做经理,把编导策划比做采购,主持人的角色很像厨师,一期节目就是一席饭菜,做的是否合观众口味,就看主持人这个角色塑造的是否生动了。根据节目内容和主持人本色条件的不同,把自己塑造成中餐厨师?西餐厨师?还是摊煎饼的小贩?就全看“角色”是否对位了。说到角色塑造,戏剧舞台上有一句名言: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套用到主持人这个行业中是否可以改成:只有小主持,没有小栏目。因为只要你塑造的是“这一个”栏目的主持人,栏目再小也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宋英杰、裴新华等主持的气象预报不也给观众朋友们塑造了一个个可亲可信的“角色”吗?主持人需要塑造鲜明个性的“角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