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VS狂傲——杨锐印象漫谈
印象中的杨锐正襟危坐,冷峻尖锐,支持《对话》这样有深刻内涵的访谈节目确实需要这样的气度,然而荧幕上展现的形象只是一个平面,观众的感受总有偏差,不是近乎膜拜的欣赏,便是不遗余力的批判。感谢“新闻周”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近距离地与杨锐交流新闻理念与人生经验,亲身感受其言谈举止中所展现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杨锐是谦虚的。无论是在自我介绍还是在问答环节中,杨锐都有意无意地避免主持人这个称谓,他反复强调自己仅是一个记者,在与全球无数智慧的头脑交锋后还能有这样的谦虚着实耐人寻味。事实上,杨锐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职业水准的新闻访谈节目支持人。这就要求既有思想的交锋,又有风趣的调侃,而更为重要的前提是,你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杨锐的谦虚实则显示出他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自信。事实也确然如此,《对话》本身的新闻性和深度固然毋庸置疑,早在加入央视之前,杨锐便显示出良好的新闻素养和敏锐的新闻意识。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打电话,他一字一句将美国外交官的重要讲话传回台里;只身报道恶性事件的现场,他仔细核实伤亡人数与事故原因。然而在当时中国整体落后的新闻环境下,对新闻真实性的执著追求只会招来不解和嗤笑。杨锐辛苦发回的采访稿却不能编发,这多少,使他有些困惑,他选择了离开去异乡求学,然而却没有放弃自己的新闻理念。多年后杨锐把这种执著带入了自己的访谈节目中,使《对话》有了崭新的新闻视角和力度。另一方面,杨锐身上又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狂傲。他强调自己是中国媒体的一面旗帜,他的言谈举止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他的节目试图进行的是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敢于夸下这样的海口,正是杨锐性格中的鲜明之处。你可以不赞同,却不得不佩服他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在问答环节中,杨锐反复阐述了他对新闻自由和新闻公正的理解,从他的深入思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对东强西弱的国际传媒现实的忧虑。杨锐对于自己的狂傲是这样理解的,“我信奉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把目标定得高些才可能做得更好些。”诚然,在各种压力的羁绊下,在现实环境的制肘下,这样的“狂傲”已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了。
杨锐究竟是谦虚的还是狂傲的,恐怕谁也说不清。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媒体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个性化的时代,一个新闻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必须拥有必备的知识结构和鲜明的个性。杨锐无疑是个性的,他那谦虚与狂傲的矛盾的综合实则体现了他那一代新闻人的挣扎与困惑。而这,正是一档新闻访谈节目的生命力所在。
余冬雯
(选自:《北外风》2004年12月19日 第9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