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辟邪、鉴戒等内容外,沂南汉墓画像最突出的还是一些反映现实题材的内容。这里既有常见的车马出行、迎宾歌舞,也有收获入仓、屠宰烹饪,另外还有一幅场面庞大的吊唁图。
执彗(执帚)迎宾是常见的礼仪。这里的画像在执彗之外,门吏们还兼任着传达的职能:一手执彗,一手击鼓。而且有意思的是,在门口悬挂的大鼓的边上,还附加一只小鼓。这种小鼓,在古代既叫“鼙鼓”(也就是附属鼓),也叫“应鼓”。所谓的应鼓,实际上就是一种传达的工具,客人到门,门吏们敲一下小鼓,向家里的主人报告一声。这大概就是门口设鼓的主要原因。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击鼓传达的方式被其它通讯形式所取代,门口的大鼓和应鼓也逐渐失去其原始的作用,成为象征的符号,被组合到大门建筑整体,成为一种摆设和装饰。
丧葬吊唁是乡间最重要的礼仪,在讲求以孝治国的汉代尤其为社会所看重。所以,这座墓葬里就特别渲染了吊唁的场面和活动。首先是官员们的祭拜,在前室东西两壁安排了两组吊唁活动,一是进入庭院的吊唁,14位官员分成6排,并携带着小祠堂模型鱼贯而入;一是在祠堂前进行悼念活动,22位官吏们在丰盛的祭品前,或跪伏在地,或躬身施礼,听凭着主祭者对死者的悼念致辞。其次是祠堂周边的礼拜活动,众多亲友们或驾着车,或牵着羊,捎带着酒、食和成口袋的粮食,来到祠堂进行吊唁祭祀,祠堂两边大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种礼品沿途摆放。由此可见,墓主的地位有何等显赫。
在庭院之中,还有庞大的歌舞团队,其中,舞蹈方面有传统的“盘鼓舞”,杂技方面有飞剑,有走索,有马术,有顶杆,其演技之惊险精绝,令人叹为观止。另外还有模仿动物和鬼怪的扮戏,有撞钟、击磬、吹竽和歌的17人的乐队。
丰收的粮食正在被装进口袋,准备入仓,主人们欣喜地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图像曾经被作为汉代收租场面而列入中学教科书。收获图像一侧是繁忙的庖厨:椎牛、剥羊、抬猪、剖鱼、烹饪、切割,一应俱全。从拜谒、出行到歌舞观赏,再到收获庖厨,一个完整的汉代小社会无一遗漏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些闻所未闻的民俗生活跃然石上。这是最可贵的图像资料,也是沂南汉墓画像之所以为世人所啧啧称道的地方。可以说,走进沂南汉墓,就仿佛走进了两千年前的汉代,走进了我们祖先的世界。
转自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