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僧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07日 09:42
清初有四个著名的和尚画家,他们是朱耷、石涛、*<残和弘仁。
朱耷(1626—约1705),字雪个、个山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明朝皇室后裔,明灭亡后,不肯事清,满怀悲愤,削发为僧,改名八大山人,他用“八大山人”四个字在作品上落款,故意分作上下两组(竖写),写成草字,很像“哭之哭之”。他显然是借以隐晦地表达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朱耷是一位极富个性的画家,他打破明代惯于摹仿前人的的长规,用简练的造型,豪放的笔墨,象征的手法,创造出概括性很强的富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象。他强调物象的内在精神;形象夸张,苍劲狂放,信笔横涂,逸气横生。他画的鱼、鸟等动物个个桀傲不驯,他画的景物也都是荒山怪石,松枝败叶,给人以残山剩水,地老天荒之感,表现了他孤独、冷峻、高傲,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石涛(1641—1710?)原姓朱,名若极,更名元济、道济等,自称苦瓜和尚,别名很多。他是广西全州(今全县)人。他和朱耷一样也是明王室后裔,入清后作了和尚。他早年过着僧人云游四方的生活,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在山水画方面成就卓著。他特别重视写生,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因此,他画的山水有千情万态,有真情实感。他因屡画黄山,对黄山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反映了他以自然为师的艺术观。所以他画的《黄山图》准确地把握了黄山的特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石涛的画墨气淋漓,运笔酣畅流利,方圆结合,秀拙相生。他一生勤于创作,据记录和所见的作品画迹,有六百多件。石涛画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话录》对明清之际画坛上的复古主义、形式主义进行了批评,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是富有创建的。
髡残(1612—1692)俗姓刘,字石溪,号白秃,自署石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因字石溪,故与石涛并称“二石”。他也是在“甲申之变”(崇祯上吊的日子)削发为僧的。髡残为人刚心不阿,为世人所敬重。他对人物、花鸟、山水皆能,以山水为最精。他画的《层岩叠壑图》轴,景致繁复,层层深入,使观者有可游可居之感。他的作品于平中求奇,画风凝重幽深。他留下的传世作品较少。
四大名僧中还有一位弘仁(1610—1664),俗名江舫,字鸥盟,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明朝灭亡后入武夷山为僧,经常云游名地,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因以画黄山为著,是安徽“新安画派”的重要人物。作品有《黄山天都图》,《内海松石图》,《疏泉洗砚图》等。
这四大名僧画家都是明朝遗民,他们在政治上对清统治者持不合作态度,反对清王朝贵族的繁褥作风。他们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面向自然、面对人生,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他们也重视笔墨情趣,并寻找超然、宁馨的乐土,以抚慰曾经遭受过折磨、煎熬的心灵。他们的创作与同一时期另一派画家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后者以“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格)为代表,不重视所表现的内容,只重视承传临摹的功夫。固然他们在笔墨技巧上都极为成熟,也有很高的艺术格调,但客观上加大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四僧画家则是对他们艺术倾问的积极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