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简介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25日 14:15
黄宾虹(1865~1955), 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初名懋质,应试改名质,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滨虹亭,因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字行。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省歙县,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90寿辰时,夏衍同志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奖状”。1955年3月15日,黄宾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人民政府于杭州栖霞岭建“画家黄宾虹纪念馆”。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1953年,黄宾虹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当时称“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首任所长,为新中国的美术学学科奠定了学术基石。
黄宾虹的生平活动可分为4个时期: ①金华至歙县时期(1865~1907)。黄宾虹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同时潜心研读黄生、刘献廷、顾炎武、黄宗羲等明代遗民的著作。1886年,应县试,补廪贡生。在扬州从陈崇光学画花卉。在安庆从郑珊学山水。1904年,去芜湖安徽公学任教,翌年,在歙县新安中学堂教书。1907年去上海;②上海时期(1908~1937)。1905年出版《国粹学报》,来沪后担任《国粹学报》编辑。1911~1927年间,他先后编辑《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历代名家书画集》、《中国名画集》等金石书画图册,任《国画月刊》编辑、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等职,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出版美术遗产的工作。1925年,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1926年,组织金石书画艺观学会,主编《艺观》双月刊。1928年,出版《烂漫画集》第1辑,完成《美术丛书》第4辑。曾先后执教于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并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1934年,刊行《黄宾虹纪游画册》,发表《画法要旨》等论著;③北平时期(1937~1948)。1937年6月,应北平古物陈列所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聘,来北平鉴定书画和担任教授。这时他的山水画融化古人与造化,独创风格,日益鲜明;④杭州时期(1948~1955),1948年离平赴杭,任国画教授。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浙江美术学院)教授。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后改为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1955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3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从色彩上看,有水晕墨章,元气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丹青斑斓的青绿设色,更有色墨交辉的泼墨重彩,以及纯用线条的焦墨渴笔。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古代某家笔法的影子,但又完全不是古人。他的花鸟画,偶一为之,雅健清逸,别具一格。书法师承钟鼎文和晋魏。行草取法王献之、颜真卿,楷书取法《郑文公碑》、《石门铭》、褚遂良等。博采众长,出以己意,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 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书画实践,使黄宾虹的画论画史研究,有着深刻的独到见解。这主要是:①浑厚华滋。针对清代山水画出现气格柔靡软弱的现象,他简括“浑厚华滋”四字,作为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标准,并且把它提到中华民族性格的高度。②主张创造。他认为师古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传统,要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就必须废弃守旧式的临摹,必须师造化。③笔墨虚实。在技法理论方面,他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 5种笔法:平、圆、留、重、变,7种墨法:浓、淡、泼、破、渍、焦、宿。④学人画。他提倡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功力扎实,有创造性的学人画。
黄宾虹的绘画创作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其理论包含着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山水画和画论,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在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半天下。70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荦的贡献。
黄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如此,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
由此,黄宾虹便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历史性的贡献。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飞动,以“黑、密、厚、重”为最突出的特点。其意境清远而深邃,去尽斧凿雕琢之迹,大趣拂拂,令观者动容。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