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频道 > “浔阳”从今成“遗韵”——追忆著名画家陈逸飞 > 正文

“大美术观”成就陈逸飞一生传奇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19日 10:39)

  新华社记者 闵捷

  惊闻陈逸飞在上海猝然长逝,中国文化艺术界痛惜不已。与陈逸飞保持了长达33年友谊的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景波对记者说:“几天前我还和他通过电话,当时他忙得不可开交。我想他是心力交瘁而死的。”他说,陈逸飞在他事业正值辉煌之际突然去世,这对中国美术界和文化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8年前,记者曾在北京饭店贵宾楼采访过陈逸飞。当时他刚从纽约回来,正忙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陈逸飞回顾展》的开幕事宜。记得当时他穿了一套藏蓝色的西装,神态中凝聚着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宁静与平和,一如他的浪漫写实主义画风。

  有评论指出,陈逸飞的作品蕴涵了中国的美学精神和西方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

  陈逸飞1946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海县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曾做过修女的母亲是他艺术上的启蒙老师。同年全家迁往上海,由此奠定了贯穿他一生的“上海情结”。著名作家余秋雨曾撰文指出:“上海使陈逸飞具有一种学院派的端庄,又在端庄里兼容着灵敏和鲜活。”

  1984年,陈逸飞以水乡周庄为素材创作了油画《故乡的回忆》。1985年,他的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同年,纽约著名的哈默画廊投资人哈默博士访问中国,将陈逸飞的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而他笔下的周庄古镇,也从此声名鹊起。

  1991年,在香港太古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陈逸飞的《浔阳遗韵》以137万港元创下中国当代油画卖价的最高纪录。此后他的作品《夜宴》、《山地风》等在以后的拍卖中又屡次刷新了这个纪录。

  陈逸飞作为画家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将绘画艺术延伸到电影、时装、杂志乃至设计领域,并积极投入商业运作,这是他近年来备受关注、也受到指责的原因。但陈逸飞致力于提升中国人的审美品位所做的努力却是有目共睹的。对于美术界同仁的不解甚至非议,陈逸飞的回应是锲而不舍。他从“文化人”的立场来思考,在获得商业成功的同时,影响民众的审美趣味。

  对此孙景波认为,陈逸飞是一个多才多艺、精力充沛的人,他对当代文化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他在美术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之后,他洞悉到20世纪末国际艺术界正在从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其标志就是更提倡艺术走向综合,把西方和中国的视觉艺术引导到更广阔的领域。

  孙景波认为,陈逸飞的艺术实践是具有开拓性的,虽然这种开拓性不一定被认可。陈逸飞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后期的“大视觉艺术”,是兴之所致、为所欲为、并乐在其中。

  1992年,陈逸飞拍摄了电影《海上旧梦》,从此开始涉足电影界。他以画家的眼光描述世界,其人物形象和色调处理沿袭了他一贯的浪漫写实风格,成为中国诗化电影的典范。

  两年之后,陈逸飞又导演了故事片《人约黄昏》,该片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和台湾金马奖电影节上获奖。但是此后的《理发师》却是一波三折,先是选角风波,后又是资金问题。虽然如今已拍完三分之二,但其代价却是陈逸飞的心力交瘁,乃至猝然撒手人寰。这是人们都没有想到的。

  孙景波说,《理发师》是陈逸飞一生中遇到的比较大的挫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电影制作的诸多环节中都能感觉到他的力不从心。这次开机正值江南多雨的季节,非常敬业的陈逸飞实在是操劳过度,太可惜了。

  孙景波最后透露,陈逸飞一直自认自己的主业依然是绘画,所以他的画笔一直没有停下。作为亚洲第一位与世界著名的马勃洛艺术公司签约的画家,陈逸飞每年都有一二十件新作参加国际巡回展。只是这些新作品没有在国内展出。近两年,他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上海题材和西藏题材。

  陈逸飞带着许多遗憾匆匆离去,但怀念他的人数不胜数。(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责编:海燕  来源:新华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