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徐渭真的是天才型的人物,于绘画来说,我们明明知道他一定学习过,或者至少参考过陈道复的作品,但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师承关系,仿佛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天生就会画画。这主要是因为徐渭会得东西太多。虽然郑板桥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 吴昌硕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 齐白石也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这些我们心中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大画家都对徐渭如此崇拜,但于徐渭来说, 书画真的只是他最末节的一个小手艺而已,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师承关系在他来说大概就是一种参考,没有必要经历严格的训练,喜欢就画几笔,因为他大多时间都需要去考科举。
可是就是这个科举,把徐渭踏踏实实地挡在了体制之外。他的东西考官理解不了,认为有鬼才,不适合在体制内生活,连续八次,也就是说近二十四年的时间里,他考试的结果都是“皆以不合规寸,摈斥于时。”这可比唐伯虎的被陷害还要郁闷,徐渭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这大概就是命运吧?据说他投靠胡宗宪之后,胡总也觉得很奇怪,说徐先生这么高的才华,《进白鹿表》系列写得那么好,怎么就中不了举呢?于是就安排宴请所有考试的主考官,当众介绍徐渭给大家认识,希望大家予以照顾,甚至说不让他中举就是不给我老胡面子!这话说完了之后,有一个年轻的考官才赶到,胡总心想,十几个人我就你没说,但为你一个年轻的小伙我再厚着脸皮公开考试作弊也不好,就不说了。结果考试结束,所有的人都找不到徐渭的卷子,等在那个年轻考官那里找到之后,他已经用红笔写了“不及格”三个字了!在命运面前,胡宗宪也放弃了,这就是徐渭的命。
还有关于他的疯狂杀妻的行为,据同朝的冯梦龙说,是因为他曾经因为刻薄的缘故陷害了僧人,结果回家就看到老婆跟一个僧人睡觉,大怒,杀妻之后才发现就一个人。他自己回忆用锥子扎自己的耳朵,也是感觉不到疼痛。这是神经系统有问题,但即使是徐渭这样大才子最后也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而是归结到命运报应使然。 我们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可以去分析徐渭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事情来。
都把他的境遇归纳到怀才不遇,我却不这么认为。徐渭曾经遇到胡宗宪这样的上级,也曾经遇到张元汴这样的朋友,他不是没有过成功的机会,而是自己没有办法把握住。这是为什么呢?以司马光的角度看,就是才胜德的缘故。 才华太过于横溢,但道德修养的功夫却没有做好,徐渭的失败从小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智慧的徐文长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传说中的他智慧无双,经常性地捉弄人,虽然老百姓很善良地看待他,但从很多故事中就已经说明他这个人比较偏狭,很自负,有绍兴师爷的那种暇疵必报的感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体制内混下去呢?所以张状元帮助了他之后,劝他要从平常的小事入手修养道德,他却极其不耐烦地离开了。人生的规矩如同诗词的格律,只要是人,就应该有道德方面的约束,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来。徐渭的才性太大,平常的道德说教根本点化不了他,他又没有遇到孔子那样的人物,例如他自己也知道张状元是为他好,但就是接受不了。所以他的人生乖舛也就不让人奇怪了。
读这首诗,我们不免想起孔子的一则故事: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对于人生不遇的心态要比徐渭好,因为一样的怀才不遇,孔子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采取了一种守株待兔的态度,自己一边很开心地过日子,写书教学生,一边等着机会,机会没有,就自得其乐。关键是孔子绝对不会放弃原则,不会为了追求富贵而写《进白鹿表》这样吹嘘溜马的东西,因为孔子说过了:“不义而富且贵,富贵于我若浮云。”人只有懂得放弃,才能有所坚守,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徐渭那么大的才华,却什么都想着出头,哪个领域的人不害怕这样的竞争对手呢?除非在道德修养领域,大家都会希望能更上一层楼,但徐渭自己又不在意这个领域,他追求的是表面是才华的实现,实则是名利的双收,世俗的认可而已。
徐渭的幸运就是世俗偏偏不认可他,以致他那种不平之气在千载寂寥之后获得了普遍的同情。但这种同情不能没有底线,更不能罔顾事实,以致得出才华可以凌驾于道德规范之上的结论。 一如诗歌可以不要格律这样的说法,这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文化认识,我们学诗歌的人切切要谨记在心。
总之,读诗品画,千万不能被作者的光环给吓倒了,那叫耳鉴,是学习文化的大忌。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其背景和风格,体会意境之雅俗,最后再以道德规范下,才可以大致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陈文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