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三峡蓄水报道 新闻频道大展身手显示实力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22日 14:15
2003年5月底至6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围绕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及永久船闸试通航进行了全面立体、纵深递进的报道,推出了9天递进播出的《见证135——三峡工程蓄水及永久船闸通航》大型直播特别报道;连续半个月的每天3档的栏目内递进直播报道;《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重点新闻栏目和整点新闻栏目推出了《伟大创举》、《走过蓄水线》等系统报道和随时滚动递进的新闻报道;《焦点访谈》、《东方时空》、《面对面》、《新闻会客厅》等专题栏目播出了及时跟进的专题和人物报道。“三峡报道”是新闻频道吸取了日前“抗击非典”、“攀登珠峰”等大型递进式报道的成功经验后,推出的又一个直播、新闻、专题全方位协作的大型宣传报道,整个报道内容翔实充分、生动鲜活、更新频繁、气势恢弘,全面细致及时跟踪记录了长江三峡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的壮丽时刻,记录了实现百年梦想、实现民族腾飞的珍贵历史瞬间,在全国共同抗击“非典”之时,扬国威,鼓士气,极大地振奋了民族豪情。
三峡直播报道的运作正值“非典”时期,前方仅有一支人数被尽可能压缩了的小队伍,创造性地运用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灵活的操作手法。尽管人员少、项目启动晚,但凭借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以及团体磨合,一个人往往承担几方面的工作,在直播系统的搭建速度上创出了新高。一次,直播船在下午4点50分才到达巴东码头,仅在15分钟之内就搭建好了上行设备并完成了新闻采制与传送,5点10分,就已经在节目中播出了。为了及时直播试通航的船只驶出船闸,两套微波在当天11点开始重新架设,信号在12点的《新闻30分》的头条直播播出。以往这样的大型报道,设备要在现场有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这一次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前方人员长时间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下,每天不是暴晒就是雨淋。但他们士气高涨,平均每天承担3—4场直播,还灵活应变,创作出许多鲜活的节目,使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在三峡所发生的一切。
报道的成功取决于针对新闻频道的特点以及本次新闻事件的特点做出的精心的准备与安排。
开放式的新闻性演播室:每天都有最新的新闻集纳,使新闻频道的新闻时效性不至于弱化;同时给前方直播点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灵活变化的余地——强化新闻的意识贯彻始终。
新闻现场与演播室有计划地加深背景、深化主题有机结合:在整体节目的表达上,能够比较全面、完整、深入的体现出三峡工程、三峡蓄水通航的各个方面——通过每天展开一个主题;为此有意识地选择每天的专家、配合相关的专题片——专家注重高层次、权威性、兼顾全面性,专题片侧重背景回顾,形象化地表述出抽象概念。
主持人同时是节目策划人员,与专家、前方记者充分沟通,在节目进行中把握节奏、及时应变。
直播特别报道中播出的专题节目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优势,吸纳消化了央视以往的围绕三峡的直播、专题、新闻素材资源,强化报道的历史感、厚重感,强化报道的纵深感,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拉动力,使观众全方位、立体化感知感受长江三峡工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了解三峡工程利国利民的伟大意义。
除了上述大型直播外,新闻频道的《新闻早8点》、《新闻30分》、《17:00整点新闻》等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新闻栏目6月1日起,每天都开辟近10分钟的直播窗口,实时引入前方信号,其他新闻栏目也及时直播进展情况,累计播出了125场栏目内现场直播。在半个多月的报道中,前后方密切配合,灵活机动调整方案,确保了节目的新闻性和时效性,特别是6月10日晚上,原计划在6月15日蓄水到135米的日期提前,根据这一变化,前后方快速协调,在6月10日晚9点50分到10点30分加开直播窗口,精彩报道出这一重大时刻的到来。
此外,《新闻联播》节目自5月29日起连续播出了三集系列报道《伟大创举》,全面梳理介绍了长江三峡工程十年建设成就。
蓄水开始后,新闻报道及时动态跟进,在《新闻联播》等重点新闻栏目中播出的三峡工程和库区蓄水的新闻达200多条。
《焦点访谈》6月1日播出《三峡今起蓄水》、6月8日播出《铸就世界第一闸》、《东方时空》6月15日播出《时空连线·试航 开启黄金水道之门》,及时记录重要历史时刻。《面对面》采访了三峡二期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和摄影家郑云峰,《新闻会客厅》6月11、12日连续播出《陆佑楣的三峡人生》、《揭开三峡悬棺的秘密》两集节目,都从独特的角度展示了三峡工程的进程和意义。
7月1日,新闻频道将结束“见习期”正式播出。据介绍,新闻频道将认真听取和研究广大观众和业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结构的优化调整、栏目的定位和深化及直播节目的拓展和创新等方面积极改进,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多、更好、更快、更精彩的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