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的制作
高维进

  1949年4月初,我随去南京、上海接管国民党电影事业的同志们一起从东北电影制片厂来到刚刚解放了的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北京),没过几天,钱莜璋同志率东影新闻片组的三十几位同志也来到北平。大家情绪异常兴奋。摄影师们陆续出发,先后随军去参加解放西北、中南、南京、上海。我是留在北平工作呢,还是到上海去?心情不安的在猜测着。
  4月15日,筱璋同志告诉我,要我编辑在北平摄制的第一部纪录片《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是3月25日到达北平的,摄影师们拍摄下的几千米底片已在东影冲洗出来带到北平来了,需要赶快制作出来,广大群众急切地热望能看到伟大人民领袖的形象。但是,军管会刚刚接管下来的�"中电三厂"还比较混乱,正在清理、整顿,不能马上到电影制片厂的剪接间去工作。怎么办呢?和筱璋同志研究的结果:为了争取时间,就在宿舍工作。简单的工具准备起来了。从放映队借来了倒片盘、挂片架、量尺器,把毯子铺在地上就权当装片篓,找来一个三屉桌,拉开中间的抽斗装进一个电灯泡,上边放块平玻璃,就当作剪接台。放映队留下了一台放映机随时给我们放样片。经过一翻忙碌,北池子我住的那间普通住房,就成了一间"像样"的剪接室。就这样在宿舍里我们开始编辑北平解放后的第一部影片。于季芳同志帮助我剪接,没有剪接器,只有一瓶胶水和一把剪刀。天气又干燥,样片在放映时常开胶断片,袁牧之同志在审片时开玩笑说买包针线把胶片缝起来,就不会断片了,说得我们啼笑喈非,每次审片都提心吊胆怕出错。
  怀着激动的心情编辑这部影片,毛主席来到北平,民主人士来到北平,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和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统一战线在形成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毛主席检阅的就是刚刚在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的人民解放军各兵种的先进连队。这部影片就将这伟大的情景展现给广大观众。正是这时,解放军总部发�"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因此,我们日以继夜工作了一个礼拜,在牧之同志、筱璋同志亲自指导下,20日样片和解说词都审查通过了。我们立即到新成立的北平电影制片厂来进行后期制作。
  北影是4月24成立的。在军管会接管的伪"中电三厂"的基础上,东北电影制片厂新闻片组和华北军区电影队(汪洋、苏河清同志等)参加进来,合组而成。开始制片了,尤其是制作有关毛主席的影片,大家都非常高兴,全厂都围着影片的制作动起来了。美工科设计片头字幕,录音师陈燕嬉准备配音,请来了作曲家贺绿汀为影片作曲,华北人民文艺工作团的乐队演奏,名指挥李德伦执棒,
  演员史宽解说,各方面都大力支持这部影片的制作工作。开始录音了,几十人的乐队演奏,录音室太小放不下。摄影棚虽能装下乐队,声音不大好,白天院子里又太乱,摆来移去总安置不合适。26日从清晨八时开始,一边练习,一边试验,直到夜深人静时,乐队在院子里进行演奏,才算录下了音乐,大家一直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才录完。大家既疲倦,又兴奋,连乐队的同志也说以能参加在解放后的北平制作第一部影片为荣。
随后是洗印车间的同志们忙碌了,要作技巧画面、翻底、印制……在我和于季芳同志音画合成时,又发现片头字幕把"莅平"的"莅"字写错了,赶快重新写字幕、拍摄、冲洗。电影厂好久不制作影片了,开始进行工作,难免这不顺手那不顺手,慌慌乱乱。但经过各个车间同志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8日晚八时,看到了这部影片的第一个拷贝。这就是北平电影制片厂制作第一部新片的情况。事隔许多年,现在我们的厂已是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制片厂,工作条件和工作秩序也和那时大不相同了。重温一下过去工作的甘苦,真是感慨万千啊!

 

·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