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315社区频道 > 315晚会 > 正文

盘点2007年十大假新闻评选

 

CCTV.com  2008年01月16日 14:16  来源:新民网  

三、武警苦练船艇操作技能

  【刊播媒体】《安徽日报》

  【发表时间】2007年5月25日

  【作者】何锐吴春九

  【“新闻”】该报在头版刊发新闻图片,图片说明为:“近日,武警安徽省总队官兵在紫蓬山水库劈波斩浪,苦练船艇操作技能。随着梅雨季节临近,抗洪形势严峻。该总队未雨绸缪,积极做好抗洪防汛各项准备工作,围绕冲锋舟和橡皮艇的组装与操作、水上编队、水上过障、水上救援等内容展开集训,提高官兵水上抢险、营救能力。图为船艇编队纵向队形训练。”

    【真相】仔细观察该图,就可以发现图片上方第三、第四艘船以及激起的水波丝毫不差。很明显,这是采用复制、粘贴方法,移花接木合成的照片。

  【点评】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是,人却可能淹死在同一口井中。此话怎讲?在2006年十大假新闻评选中,《今日早报》因刊发经过电脑后期制作、将影像复制组合而成的新闻照片《大雨袭杭百舸归》而入围,这也是假新闻图片首次进入年度十大假新闻之列。本以为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谁曾料想又有人舍身造假,而且造假手法如出一辙。或许造假者不服,不就是为了增强画面效果而复制了一艘船嘛,何至于成为假照片?但是请看: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人民图片网、中国新闻图片网、五洲传播图片库及东方IC图片中心联合发出《五大图片网站抵制虚假图片联合公告》,其中明确规定:“不允许摄影师对拍摄的原始数码图像文件的数据做任何修改。决不允许在照片上随意增加影像或删除局部影像,甚至改变画面内容(剪裁画面中无关分部分除外)。”(详见《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9月5日)这,也是国际新闻摄影界公认的职业道德规范。

  不知明年是否还会有人淹死在这口井中?

  四、兵妈妈认了176个兵儿子

  【刊播媒体】《杂文月刊》

  【发表时间】2007年6月

  【作者】张鸣跃

  【“新闻”】2000年,我写过一个兵妈妈乔文娟的故事……在(1998年)抗洪中,她用为女儿借来的上大学的2000元学费给一线子弟兵买了雨衣。时过6年,再回洛阳,兵妈妈的名字竟如雷贯耳……她认了176个兵儿子,她救助了700多个灾民和患病战士……我去了她家……屋里比6年前更寒酸,简陋得连一般家庭都不如。她不在,她那退休又打工的丈夫张建民在用煤球炉做饭……50多岁的老人,在兵妈妈背后苦苦撑着这个穷家的老人,他的脸上褶皱纵横,他的两手肿大皴裂,他憨憨地笑着……老人把一个上了锁的大木箱打开给我看,里面是全国各地的火车票汽车票、汇往全国各地及几十个部队的汇款单、爱心捐款的证书。老人告诉我,这些凭据的总数是43.8656万元。也就是说,月收入从未上过千元的一对夫妻,25年献爱心40多万元。我真的感动了……

    【真相】这篇被职业写手肆意拔高而写就的《一次感动》,经《杂文月刊》刊发、《读者》转载,使得“新时期爱国拥军模范”乔文娟及其家人陷入重重误解之中。事实是:

  ——1998年,乔文娟听说前方抗洪的“铁军”战士吃不上饭、喝不到水,于是匿名将2000元钱送到防汛指挥部以助其救急。这2000元钱确实是她为女儿上大学准备的,但不是借来的,而是女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的。

  ——她是救助过一些困难群众和患病战士,但救助人数没有多到“700多个”,也从没救助过“灾民”。

  ——她家住的是原单位河柴集团1996年盖的家属楼;当年入住时,在亲友的资助下,她家里几乎换了全套的新家具。

  ——她爱人张建民今年55岁,身体健康,是河柴集团的一名中层干部,根本没有“退休又打工”,也不是“脸上褶皱纵横,两手肿大皴裂”的样子。

  ——所谓“月收入从未上过千元的一对夫妻,25年献爱心40多万元”,完全是无稽之谈!她和爱人都是工薪阶层,就算平时不吃不喝,也难攒下40多万元积蓄去做好事呀!

  《洛阳晚报》8月15日刊登《虚假报道困扰“兵妈妈”》一文,对此事进行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8月25日,《杂文月刊》有关负责人专程赶到洛阳,就该杂志刊登失实文章一事登门向乔文娟致歉。转载该文的《读者》杂志也发表更正并道歉。8月17日,当事人张鸣跃在网上回应网友的质疑和指责时承认,《一次感动》的初稿“开始不是投给《杂文月刊》的”,此前“接连投给三家(刊物),人家都说不用”,原因是“感人的分量及细节不足”。其间,“每当一家(刊物)说不行,我就改一点,先后改了4次,最终,稿子被《杂文月刊》留用了”。“事后,我和乔文娟通过几次话,才觉得文中有几处拔高描写确实对她有负面影响……这件事我确实有错。”

  【点评】评选假新闻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有块心病,就是没能抓到一条“正面报道”的假新闻,这也常为业内人士所诟病。其实我们深知,在正面报道、先进典型报道中,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任意拔高、随意放大、刻意求全的问题。作为被拔高放大者,出于种种考虑,未必肯吐露实情;而作为媒体,民不举官不究,也就蒙混过去了。这次《一次感动》自投罗网,填补了“正面报道假新闻”之空白。

  平心而论,职业写手张鸣跃造假固然可恶,但是一些编辑追求高、大、全的报道模式恐怕更是问题的关键:说真话不感动,讲假话却感动得忘乎所以;说老实话的文章不用,讲了假话却抢着发表。正是这种病态畸形的新闻观,唆使众多新闻造假者投其所好,更为假新闻传播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3/6 < 1 2 3 4 5 6 >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