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章教授:标新立异闯科海
------记“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吴玉章
央视国际 2003年08月04日 13:45
吴玉章,39岁,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全国中青年百名医学科技之星,总后勤部科技银星,国家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全国青年科技创新奖十杰。
“搞科研,就得标新立异,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个性鲜明的吴玉章这样诠释科研工作。或许正是这种信念,促使吴玉章在不长的科研生涯中,总是独辟蹊径,不断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
出人意料的选择
当年,身为流行病学硕士并在该领域颇具发展潜力的吴玉章,出人意料地转行,进入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免疫学。
这个选择,源于他的一段短暂的临床工作经历。曾为传染科医生的吴玉章,永远也无法忘记自己面对众多乙肝患者求助时的无奈。一位已到肝癌晚期的老农,卖光家产前来求医,吴玉章却只能告诉他:“回家好好休养,别浪费钱了。”一个出生时感染肝炎的儿童,久治无效……患者的痛苦引起了吴玉章对肝炎的关注。他从资料中了解到,肝炎一直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被称为“国病”。全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1.3亿,肝炎患者大约有3000万。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治疗乙肝的新途径?吴玉章将眼光转向了免疫学这一基础研究领域,力求从基础理论的发现来寻求临床治疗的新突破。
免疫识别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正是通过机体对入侵病毒的有效识别,从而调动免疫系统进行反抗,维护人体健康。国外科学家早在1972年就因免疫学识别研究的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但国内的研究当时还是一片空白。面对国内外研究的巨大差距,年轻的吴玉章立志在这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吴玉章几乎是从“零”做起。一开始,摆在他面前的就有两难:一是国内难以查询到相关研究资料,二是刚转行的他对免疫学专业知识还知之甚少。他从自身弱项入手,在自学了结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分子模拟、合成化学等十多门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密切追踪国际学科前沿,从国外药物学家采用分子方法研究新型药物中受到启发,大胆把分子设计理论及技术引入免疫学,以病毒蛋白的免疫识别研究为突破口,开辟了“免疫识别、分子设计与抗原工程”这一免疫学全新研究领域。
在经历了整整6年的研究后,吴玉章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免疫识别新理论——氨基酸密码学说,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病原蛋白表位数据库及新的预测方法,把我国免疫识别领域的研究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此项研究先后3次获国际免疫学会资助,在国际免疫学大会作专题报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被誉为是“中国免疫学界为数不多的、在国际上较为出色的工作之一”。
“异想天开”的学说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1994年,吴玉章提出了“治疗性疫苗”的假说。此话一出,在业内引起一片哗然。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疫苗只起预防疾病的作用,一些同行因此不免觉得他有些异想天开,认为他说了一句“外行话”。但敢于标新立异的吴玉章在种种非议面前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他决定另辟蹊径。
正常情形下,病毒入侵机体后,机体将产生免疫应答来清除病毒。在对乙肝的研究中吴玉章逐渐发现,乙肝病毒及其抗原入侵人体以后,可以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紊乱,使肌体对乙肝病毒及其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状态,这种免疫耐受是造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呈持续病毒感染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疗上最难解决的问题。现有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疗效不佳,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抗病毒药对机体的免疫耐受状态的逆转没有肯定的作用,只可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但不能清除乙肝病毒。吴玉章想,能不能找到一种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研究一种治疗用的疫苗,打破慢性乙肝患者肌体免疫耐受状态。
这是一项在国内外均不见相关报道的全新工作,一切又是从“零”开始。幸运的是,学校给予了他大力支持,从紧张的科研经费中拨给他一笔启动资金。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的“异想天开”逐步获得认同,先后争取到“863”计划、“1035”计划等25项国家、军队和地方各级各类重大、重点攻关课题资助。
经过1000多只转基因小鼠的反复实验,吴玉章取得重大进展。他率先创立了根据表位设计疫苗的全新技术路线,设计、筛选到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性疫苗先导化学结构。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此项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已辐射到肿瘤疫苗、性病疫苗等研究领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及生物技术疫苗和药物的研究水平。
传统模式的突破
1998年,吴玉章以2300万元将还处于“上游”阶段的“乙肝治疗性疫苗”转让给重庆啤酒集团,此举使他再度成为人们关注、争论的焦点。
科学界把科研成果立项后的基础研究阶段称为“上游”,把科研成果进入企业的开发阶段称为“下游”。多年来,科研人员只管“上游”,企业只管“下游”,形成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经过11年基本完成基础性研究的“乙肝治疗疫苗”,在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时科研经费用完了,吴玉章陷入经费短缺的窘境,一心想把疫苗开发成国家一类新药,尽快为乙肝病人解除痛苦的愿望就此搁浅。
遇到类似困惑的不只是吴玉章一人。三医大数百个科研项目,经费严重不足的占95%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的大额风险基金,就是用于支持类似重大科研项目。吴玉章想:军队科研机构为什么不能在这个“大蛋糕”上切它一块为我所用?
在所在单位的介入下,吴玉章借鉴国外“产学研”结合的惯例,突破传统的项目研究开发模式,在基础研究阶段招来企业的开发资金,在上下游之间搭起桥梁,使研究成果尽早走出实验室。吴玉章的率先尝试,为军队科研机构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提供了重要启示。三医大开始大力提倡这种做法,在“九五”期间,成功转化成果,吸引企业资金。
自从企业资助后,吴玉章带领同事和学生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建立起了国内一流的实验室,在疫苗的设计、剂型和工艺放大等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已完成了中试和临床前的评价工作。今年10月,该疫苗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乙肝治疗的历史也许将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中国教育报 李燕燕 廖雅琴 胥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