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出现新成员 独立学院招生不火热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2日 10:16
“独立学院”,一个新名词在本市高校中出现,并首次参与今年第二批本科院校招生。所谓独立学院,就是指复旦太平洋金融学院和上外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近日已分别录取新生600余人和400余人。在原有的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中,为何会“生长”出这样一种“独立学院”?其他民办高校都是从专科起点招生,而同属于民办高校范畴的独立学院一开始便跻身本科招生行列,该如何制定办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才对得起这份“特权”?
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由复旦与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办,上外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由上外和上海贤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开办。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二级学院。独立学院采用民办机制,是新型的民办大学。独立学院有两大特质:一是“倚”,倚靠办学质量高、条件好的本科高校而生;二是“独”,拥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等。
教育界人士认为,独立学院的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中一种新的探索。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需求量在快速增长,民营经济的资本积累已达到一定规模,投资办学是一个好方向;对名校和重点高校来说,有成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可以“输出”,教师资源也需进一步释放能量。几方面因素一结合,独立学院应运而生。
首次招生,本市两所独立学院似乎不如想象中火热。上外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在二志愿考生中完成了招生;复旦太平洋金融学院在录取了一志愿到四志愿的考生后,未招满,最后参加了补填志愿录取。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两所学院成立较晚,所以招生信息发布也较晚;另一方面,家长和考生对独立学院的“来历”不甚了解,还处于“观望”状态。
有关人士认为,作为高校“大家族”中的新成员,独立学院的成长还有一段路要走,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倚”和“独”的关系如何把握?头戴名校“帽子”,如何做到不空有其名?如何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专任教师队伍,从而支撑学校的长期发展?教育部门如何对独立学院的招生资格、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进行监测和评估?……独立学院能否在教育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得到考生和家长的承认,最终还得由办学质量说了算。 (记者 徐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