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3日 09:38 来源:
专家指出,造成语言暴力普遍存在的内因,是教师们所承受的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
“父母辛苦挣钱就换来你考这点儿分?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笨儿子?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儿。”小阳的母亲用食指点着孩子的脑门儿。
小阳低着头斜着眼偷偷瞄着母亲,他已经习惯了父母这样的“教育”。
而在专家眼中,像这样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已经构成“语言暴力”了。
遭遇“语言暴力”
生活中,很多家长无意识地使用着这些辱骂挖苦的字眼,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不得已的教育方式。
“在我班上的学生家长里,这种情况的太多了。很多父母平时忙着上班挣钱,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一旦孩子犯了错,往往是又骂又打,一味地抱怨指责。”一个50多岁的班主任老师说:“家长只图一时嘴上痛快,却不去反省孩子到底错在哪里,做父母的责任又在哪里?!”
研究儿童问题的专家称,如今家长体罚孩子的现象减少了,但使用讽刺、挖苦、冷落等过激语言惩罚孩子的情况却增多。“一般而言,低年龄的孩子更经常受到父母这样的斥骂。家长使用过激的语言会导致孩子情绪不佳,对上学读书充满了挫败感,严重的还会做出不良行为。还有孩子觉得自己就是‘笨蛋’或‘人渣’而自暴自弃。这最终导致家庭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实际上,青少年遭受的“语言暴力”不止来自于家长。
据报道,2004年,安徽宿州市某中学教师用选举差生的方法来惩治调皮学生,并用“猪”、“人渣”等词语来“激发自尊心”,结果使得学生纷纷转学、休学和离家出走。
本报也曾有过类似的报道:2003年4月,重庆市渝中区一初三女生因为上学迟到,被班主任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贬损:“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女生遭此侮辱,跳楼自杀身亡。
产生负面影响
来自教师的“语言暴力”已经引起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重视。前不久,他们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显示:72%被调查初中生表示,老师使用的不文明语言对其造成了心理伤害。
报告进一步指出,小学生们认为老师的语言暴力使他们“伤自尊”、“害怕老师”等。初中生则认为“很伤自尊”甚至想“自残、自杀”。
“相比于身体上遭受的暴力,来自语言心理上的暴力侵害在一定程度上后果更为严重。身体上的侵害是外表伤情,而语言心理上的侵害则是‘内伤’,它影响的时间更长,后果一般也更严重。”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张雪梅副主任分析说。
调查发现,小学生遭受暴力的比率比初中和高中生高很多。对此,张雪梅副主任解释:“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老师比较依赖,在心理还没有形成权利意识。中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更高,也更看重自我保护,大部分学生也已经有了权利保护的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则认为:“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立法进行制止
在很多家长看来,这样做是不得已的教育方式。
“我那孩子不骂狠点就不管用。骂他也是爱他,是为了他好。”对于语言暴力,北京一位家长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为何“爱”有时候会变成一种伤害呢?
对此,社会学家陈伟认为,造成语言暴力普遍存在的内因,是教师们所承受的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一些家长老师看不惯那些所谓的‘差生’、‘调皮鬼’,一旦这些孩子犯错,在目前‘体罚’不准也不能的情况下,‘语言暴力’的惩罚便成了他们的‘首选’。”
“家长老师应依据孩子成长每个阶段的特点去看待孩子的错误。”一位长期从事初中教育的省级优秀班主任李老师说:“我们不反对运用严厉的语言警示孩子的某些行为,但严厉的语言决不能伤害孩子的心灵,更不能常用和滥用。”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为此建议,应立法明确禁止语言暴力。他们呼吁教育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教师忌语”,把此列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
在立法遏制教师语言暴力方面,北京已经先行了一步,首次将教师禁语规定在《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张雪梅表示:“希望类似的规定能够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国家法律中进行明确,并加以细化,从而增强对教师文明用语的约束力。”工人日报
责编: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