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回眸”——艺术院校招生考试(上)
央视国际 (2003年04月28日 16:55)
(播出日期:2003年4月12日)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直到上个世纪初,院校式的艺术教育才开始萌芽,而艺术教育院校大规模的建立和艺术考试方式的形成,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了。
1950年,不到二十岁的马名群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幸运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艺术院校考生。
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当时知名的艺术家几乎全部投身到艺术教育的工作中。与此同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国家级和省级的各类艺术院校纷纷成立,中央戏曲学院就在这期间三迁校址。
在大规模校舍建设的同时,教材和考试等软件体系的建立也全面展开。1954年,我国建立了第一所国家级的舞蹈学校,与传统艺术教育不同的是,我国根本没有在这方面的办学经验,唐满城是当时舞蹈学校的首批教师中的一员,他为我们回忆起当时的情况。
唐满城等四十多名年轻教员,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初步建立起我国的高等舞蹈教育体系,其中就包括舞蹈专业的考试制度。
其实,不只是舞蹈,当时戏剧,电影,油画等从西方传入的艺术门类,几乎全部是借鉴前苏联的艺术教育理论和办学模式。当时多数艺术院校把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作为主要教育目的。
由于当时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学体系也在同时建立,艺术院校的考生在专业技能上与现在的考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第一位美术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常锐伦,在这期间参加了美术专业的考试。
与当时多数艺术院校考生一样,常锐伦也缺乏专业方面的基础教育和训练,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怀着极高的热情参加考试。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艺术院校创建初期,近70%考生的情况与常锐伦相似,文化课非常好,对专业的热爱比专业技能水平要高得多,这个年代的一批批考生,入学后专业水平迅速提高,毕业后成为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为奠定我国艺术教育的基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当艺术教育的发展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候,一股危机慢慢降临,随着政治形式的变化,学校的招生越来越强调考生的政治面貌,专业和文化课的考试也不再显得那么重要表现。
接下来,是让中国人不堪回首的十年,艺术院校迅速前进的脚步在此也嘎然而止,这一停,就是十年。
如果说历史能改变很多人命运,闫平一定是其中的一个。闫平是国内油画界颇有影响的一位画家,而1977年,她正与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在农村插队。
而此时的北京,恢复高考的会议正在紧张的召开,由邓小平提出的放宽招生标准的提议已在许多院校的招生工作中得到落实。1977年,艺术院校的招生工作全面恢复,1977年,与许多艺术爱好者一样,闫平迎来了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赵玉琢是当时负责招生的教师,他的招生地点正是闫平插队的地方。
在那一年,有许许多多像闫平一样的学子感受到了光明。在放宽招生标准后不久,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教育部意见。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以此为契机,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艺术教育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迎来了它的春天。
责编: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