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评析(2003全国卷)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12日 11:43
(播出时间:2003年6月12日)
嘉宾:迟加力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周青 北京西城外语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主持人:胜春
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高考大咨询》节目。我是胜春。现在高考已经结束了,那么对于我们那些考生们应该说可以暂时地放松一下,松一口气了。不过这时候也不妨碍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年的考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可以说每年的高考在某种意义上,是下一年将要备考的学生的一种行动的指南了。那么今天,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演播室当中请到的两位嘉宾。
迟加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周青,北京西城外语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两位嘉宾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我们演播室。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我看两位现在的心情也放松了。您们觉得当你们手里拿到今年全国语文试卷之后,感受如何呢?
迟老师:今年的全国语文试卷应该说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主持人:您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迟老师:我觉得有一点:衡量一篇试卷的好坏优劣,应该说第一,是先导性,就是试卷有先导性。第二,是稳定性。从这两点来讲,今年因为考生面临的是“非典”的这样一个时期 ,所以这个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另外今年还是第一次在六月份高考 。
迟老师:对。所以这份题呢,我觉得从稳定性来讲出得不错。它整体结构变化不大,基本上的框架没有动,但是局部有调整、有变化、有新意。那么作为先导性,我觉得首先表现在它的变化上。它的变化的题型,实际上对教学、教育改革来说是一种新的动向。我们老师应该是通过今年的试题感觉到它的变化以及变化中的规律,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有所体现。稳定性就是它的全局性。出题人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考虑。
主持人:尽可能做到对每一个考生都是公平的。
迟老师:对。
主持人:周老师,您是怎么看的?今年这个高考试卷你拿到之后是什么样的感受?
周老师:今年这个高考语文全国卷它体现这么两个特点:一个是时代感比较强,贴近生活。很多文本,比如说现代文阅读的第一个文本是有关环保的;第二个文本是相关乡土情结,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感情,这和现在现实是贴得很近的。另外我觉得,这份试题里面特别强调逻辑思维,强调思维的厚度。如果没有思维的厚度和这种韧度,就不能够很好地把这个作文题审清楚,也不可能很好地把里面的某些题干审清楚,也就不可能把题做好。
主持人:比如说到稳定性的时候,我们考生的心里还是有底的。但一说到变化,可能很多人就在想:这个变,变在哪儿呢?
迟老师:这个变化还是不小的。比如第17题。17题它是诗歌鉴赏题。它这次鉴赏的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从原来的选择题变成主观试题。就是有一部分题是选择题,一部分是自己要做答的。那么它现在不考现代诗歌了,直接考古诗。这首诗它切入的点是什么呢?就是《过香积寺》里面的第三联的两句中的诗眼是什么?它问的是诗眼。然后你先把诗眼答出来。它问你为什么这两个字是诗眼。所以实际上这就是从唐诗鉴赏的角度,你能不能判别出来。其实这是鉴赏题中很一般的、很常识性的一类。就是说你阅读一首诗,你鉴赏它,你应该知道这首诗它的炼字、它的精要在什么地方,画龙点睛的那两个字是什么,先选出来。但是还要答为什么。所以我觉得这个题它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非常集中,学生就好答。第一我先找到诗眼;第二我答为什么。它的思路不是说让你到处去找,想很多的角度。我就给你一个角度,看你能不能说清楚、说透了。这个题也出得很不错。
周老师:比如说文言文的阅读,五道题里面有三道都有变化。
主持人:这个文言文,每年可能是一些同学——尤其学古文比较吃力的同学——比较头疼的地方。你觉得今年这个变化具体在哪儿?
周老师:我看到命题人把原来的第15题——就是对全文的一个把握题——调到了第14题,然后第15题,改成了是对作者的看法的一个评价。我觉得这样就更强调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就是你不仅仅要知道文言文的词法和句法,你还要看懂全文,还要知道作者写这个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意图是什么。因为那个文本是司马光写的,是给皇帝看的,《资治通鉴》里面的一个文章。是要通过故事达到一个目的,说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意思?考生应该能够看懂。这个地方设了一道题,我觉得挺好的,挺有意思。13题也挺新颖的。原来的考题有一道题也是类似——评价里面的人物——文本里面的那个人物。都是给你六个选项,然后排列组合。
其实这样就可以有一些招和法。我们就公开跟学生说:比如说那六个选项,你可以不全看懂,可能是有一个你看懂了,这个是肯定不符合那个人物性格的,那好,你把它画出来,那个是不可以的,另外一个肯定是的,这样最后排列组合之后,你可以排除其他项,你可以用排除法。这个其实不是特别公平。就是说招和法的作用太大了。这次考题是说,你要把那个题干审清楚,就是对人物“佞与隋”、“忠于唐”这两方面都要照顾到、都要理解之后,才能把题答好。你还要把题干审清楚。就是说还是逻辑思维很强的同学,才能够把这个题答得很好。
迟老师:老师在很多的训练中已经变成了一种定式了,就是我们可以跟学生讲:试卷中阅读的文本、测试文本一般都是这种情况,就是反映一个人,几件事。这道题是个筛选题。那么筛选的是什么呢?筛选的是这几件事中的一方面。就是比如他廉洁奉公,比如他奉养母亲 、忠孝。那么这道题我觉得应该是对这种思维定式,或者这种训练方式、模式的一种冲击。
它表现为什么呢?就是他是体现一个人品质的两个方面。他“佞与隋”并且“忠于唐”。那么出题人把这几个选项配伍之后,让你来选。
主持人:您觉得这样的一个题对于考察学生来讲,更注重了哪些方面?
迟老师:更注重基本能力。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先导性。这个先导性表现在我们现在新课标实施之后,课程改革强调是什么呢?强调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实在语文的学习中,整体素质我觉得是反映在各个层面上的。你的基础知识、你的阅读理解,你的鉴赏分析能力等等,都可以表现在这些方面。对这种有变化的题型,能不能迅速地捕捉这个信息,能不能把平常在教学中老师教给你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临场发挥、加以运用。这些其实都是考的是素质方面的内容。
主持人:刚才我们还聊到说,今年的全国语文试卷当中有一道仿写的题给两位老师留下印象比较深。能不能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周老师:以往也都是肯定要考仿写。前两年仿的是一个诗歌,今年访的是一段话。有一个提示语,说:仿照示例,改写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 ,生动而不失原意。
比如说公园里面,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改成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我觉得这个题干就出得特别好。它不仅是让你仿,如果你仅仅是在文字上那种操练,那种仿,其实学生现在基本上练得已经比较好了。他们知道要保留什么,要访什么样的句式,或者用什么样的词法。学生比较清楚。现在还是有一个难度,就是说你不仅要知道表达能力上要提高,还要知道这里边其实有一个得体的问题。你在强调文明的时候,跟别人讲要怎么保证文明的时候,你的话还应该很亲切很得体,不要非常地生硬。这点很难做到。你在教化别人道德上提升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你的语言是很美的。这本身也是一个教育。所以这块我觉得是挺难的,但是出得特别好。从表面上看,我们是换一种方式去说话。
主持人:但是从另一种角度上,我们从另一个文明的角度,要更文明,更合理,更人性。
周老师:我们先文明,我们先人性化。
主持人:这道题也是给我们两位老师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
嘉宾: 对。
主持人:除此以外呢?
迟老师:除此以外我觉得基本上这个试卷就比较稳定了。就是体现它稳定性了。
主持人:那么说到这语文试卷,可能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想说的是:你们是不是该说说作文题了?这也是全国不仅仅是考生,也是所有人都将会关注的。
今年全国试卷考试作文题目是跟以往好像不太一样。
迟老师:对,出了一个寓言。它是从韩非子的《说难》里面选的。
主持人:那么拿到这篇作文题的时候,两位老师第一的感受就是说,这个作文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考虑,才可能写得很好呢?
迟老师:今年呢,给的其实我觉得是一个认识问题的一个角度。首先是对思维这个层面的一个考核。因为题目说到“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这个肯定是有关系的。然后让你就这个问题去谈。所以我觉得考生他会联系实际。
主持人:两位作为语文老师你们看到这样一个题目,假如说你们自己的学生去答的话,你们会有什么担心呢?
周老师:我首先可能会担心有的同学寓意把握不准。如果寓意把握准的话,我就进一步担心有同学可能就满足于回答那个提示里面的两个问题,就这个问题来回答,不能够拓展到更深更广。第三个我可能就担心他们仅仅想到是感情这方面,他们是不是想到对应的理性那方面。其实这里面谈到的就是人情,或者说情绪,心理和法理和理性的一个关系。我是这么考虑,是和公理的一个关系。如果把这个关系掌握了,我觉得写得就有很大的一个开拓的点吧——一个切入点。如果仅仅是谈感情、认知的一个深浅,他可能就忽略了其它的方面。这个如果把它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就想到说我们认识事物应该避免,什么误区,应该正视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话呢,就可以把这个事物认识得很好,处理得很好,最后解决得很好。我觉得这个作文题其实和咱们这次这个抗击“非典”的过程,应该说也是暗合,有这个意思在里面。但是不知道学生是不是能看出来。他们仅仅是回答问题,仅仅是说我的邻居或者周围有没有人和这个情况相似或者相反,或者怎么样……
那个层次就太浅了。
迟老师:其实对于作文来讲,我觉得作文有几个关键。特别是高考作文。其实我们综合一下看北京的和上海的、这次全国的作文,北京是考了一个《转折》,它是命题作文。实际上前面也有一个提示语。上海的这个题也是,它的话题是叫“杂”。“杂”说起来很多,所以网上有些消息说这个“杂”,一开始考生可能拿到作文以后会没有思路。但是你稍微静一下心定一下神,你就有很多思路会给你。“杂”在生活中真的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真的是这样——命题者和考试者考生之间实际上也必须得有这样一个互动才行,就是我出题的人一定不能让你准备的人猜到我的思路。“杂”,这个题目我觉得一般人很难猜到。但是呢,又让你有的可写。这才公平。有生活。所以你看这三个地方的题,它们不谋而合的就是都有共同的提示语,或者是命题,或者是话题,总之是给你这么一个角度、一个思路让你去写作文。那么其实平常的一些材料都是可以用的。我觉得只要是你把这个问题考虑好,就是说第一、你要利用好提示语。提示语是什么呢?就是它前面给你的这些话。人家不是讲嘛,说好的提示语,就像给那个炮竹安的药捻一样,它是一个引线。那么我们考生在提示语中你能够得到什么?得到动情点。你找到情绪感染你的地方。这个动情点,你能找到你的思路,你能找到你的切入点。我觉得要很好地利用提示语。第二个呢,我觉得应该用好你自己的积累。你的生活的积累,你的材料的积累,就像刚才周老师说到,“非典”它是一场灾难,但是它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也给我们很多正面和反面的一些材料。也给我们在不正常生活中的考生以很丰富的话题。我觉得他都可以把生活中的这些见闻用进去。第三点我觉得就是作文要想取得高分,尤其是我们现在全国的评分标准是有一个基础分,还有一个提高分,是两个层次。所以你要让你的作文得高分,有提高分,我觉得还有一点把握就是你要有具体理性的思考。什么是理性的思考呢?你比如说我举个例子。我们平常说我们写作文:《我的童年》、《童年的回忆》、《童年的往事》,这都可以说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但是如果我把它加一句,我说童年是我生命链条中的第一个环节。这个其实就是一个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提升。比如说还有一材料说,画眉。画眉如果一旦被关到笼子中以后,它要喂它的幼小的生命——小的画眉——它喂它毒莓,把它毒死。为什么呢?因为它认为进了笼子了,你的生命就完结了,就是说失去自由比什么都可贵。你加上一句,就是“任何一种生命它都有它生命的骨气和豪情”,这就是理性的思考。
主持人:就是平常我们在看文章的时候,常常能让我们赞叹不已的往往是作者的一种思考和一种思路,而并不是华丽的词藻。其实我觉得,说到今年这个作文题的时候,很多考生也好,还有局外人士他们也在说,今年这个作文会不会全国的很多考生都会写到非典——这场SARS疫情?但是于是每个人又都会想到——如果大家都往这个题上靠,会不会就会出现一种……结合得非常好,当然了肯定会得不错的分数,有的就生搬硬套这种的结合,可能会对自己的作文反而不好。
周老师:学生老有一个误区,老觉得那我说这个事,正好现在材料很多。是不是我就能够拿到高分?其实热点一般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可能关涉到政治、民族性…… 非常敏感。你很难把它评论到一个非常准确的一个程度。评价不好就会产生正好相反的一个效果。所以不要有这方面的一种……怎么讲……妄想吧。最好看清自己的实力。
主持人:甚至是有一点投机的心理。
周老师:看清自己的实力,到底你适合什么样的话题,后你去怎么写。
主持人:换一个角度说,别让热点打乱了你的正常思路。
周老师:对,不要让它干扰你。
主持人:那对于今年的作文题来讲,两位看过了之后,刚才也跟我们聊了一些。假如分析一下的话,怎么样才可能答得更好?
周老师:比如说我拿上海那个题来说,上海那题我跟迟老师意见一样:乍一看非常难,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
其实你仔细想,还是要从自己身边去取材。那个对于上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题。因为上海正好是一个港,它那个文化一直都是在交融。他们的学生肯定也能够感受到这种交融。尤其是最近他们在发展,世博会……他们写这个题目,可以把他们的发展、他们的变化,周边的那些变化全都写进去。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题。如果你想不到,总是大而空地去想,比如“转折”一想就是SARS,一想就是什么奥运会……大而空,最后反而得不到好的东西。全国卷也是一样,你一想就是道德的教化,一想就是哲学的高度,当然要想,心里要想,那个是指导你理性地去分析。分析完之后,还是从身边的小事情来写起。具体来写。我觉得这样会比较好。
迟老师:实际上它是一个辩证关系。我觉得考生应该意识到这个。不好把握的是什么呢?是这个辩证关系的把握。就是情感的远近亲疏影响你、妨碍你的思考和认识。
主持人:其实说到这些呢,还是想给电视机前的来年的考生,老师一种提示。通过今年我们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两位作为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来讲,你们从中可以察觉到哪些信息呢?对我们来年的教学也好,还有考生也好,对他们的提示是什么呢?
周老师:我觉得作为语文来说,肯定是首先要表情达意。传达信息肯定要的。所以还是像之前那样复习,就是能够把握它文字里面的信息,能够抽选出来,能够筛选。现在好像又强调语文是要能够承载思想。你能够通过你的分析理解,最后你把握对方的意图。这点比较重要。还有我想提示大家就是说,应该从高三的第一天就开始有计划地复习,由浅入深的。尤其是要进行思维的训练。就是不要就事论事地只是弄字、词、句、语法、修辞,那些肯定是要复习的,然后千万别忘了还有一条线,就是要复习思维。把思维的训练摆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然后学生应该配合老师。因为思维训练肯定是最难的,它肯定是个系统工程。从第一天就要开始,如果你到最后才发现这点不够,不如别人审题审得好,不如别人有深度,你再来临时抱佛脚,其实就是没有什么可能性了。
迟老师:我们强调高考试题它的稳定性。稳定性体现它的延续性,也就是它的全局性的思考。还有一个先导性,体现在变化上。那么面对这样的一份试卷,我觉得它其实给我们的信息肯定对来年的这个复习备考有很大的指导性的意义。但是老师和学生都务必要切记,就是不要因为看到变化而去做很多模仿,很多新的题型,因为这个变化是永远的。还要看到它的稳定性和承继性。另外就是说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首先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所以高考的意义首先就是它对教学、教育的一个指导性的意义,那就是素质教育。这个要把握住。语文的素质体现在什么上呢?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的体现。所以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把握。还是要抓这些东西,这是不可忘的,这是根本。
主持人:对于我们学生来讲,从自身的角度看到今年的试卷之后,在学习上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
迟老师:通过今年的试卷,一个是基础知识要扎实。第二个是基本能力一定要灵活。就是刚才我们说到语言的运用、语境的问题。你看这回全国考试的试卷,我觉得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它考的题和我们生活实际的一种贴近和结合。那么这就启发我们,其实语言它是活的,那么要在运用中掌握运用语言,在生活中用语言。所以要把握这一点,就是要注意观察,要细心体会。然后在复习的时候,我觉得就是,一个是抓基本功,还一个抓思维训练。这个应该说和这个题的指导性有关系。
主持人:一说到这个高考,我们平时的习惯总愿意用“难易”这样的词来衡量。对于今年全国的语文试卷,两位老师你们觉得是难、还是易呢?
周老师:我觉得是和以往考卷难度是相当。有的题可能是乍一看来是挺简单的,比如说第六大项的第23题和24题。23题考句子的连贯,24题考变换句子,就是多变一,但是在具体做的时候呢,你要有一个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把这道题做好。还有的题也是。
比如25题那个仿写,我之前说过了,学生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应该说能够做得比较好。但是它加上一个得体,加上一个生动和贴切,加上一个对文明的这么一个关注,就有难度。你需要把这个题审得很清楚,才能够答正确。所以这是它的难和易的这么一个辩证的关系。
主持人:好,在我们节目今天即将要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两位老师对我们来年的考生和你们的同行说点什么。
迟老师:预祝大家在明年的考试中能够发挥到最好,发挥到极致。争取更大的胜利!
主持人:好,您呢?
周老师:走好每一步,从第一步开始,把高考复习做到最好!
主持人:你看我们听语文老师的话,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个词——温故而知新。其实这个高考已经过去了。在经济学当中有这样一个概念——变化。永远不变的东西就是不停的变化。我觉得高考当中可能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对我们考生来讲,我们不要拿着今天的高考题反复地去琢磨、去模仿,像刚才迟老师说的那样,去反复地模仿。可能更多的是要在平时我们加强基础知识的这种学习之外,更多地参与阅读和对社会更多的了解,对我们的语文学习才会有更多的帮助。总之,这段日子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真的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让自己的身心都快乐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好,在这里我们感谢两位嘉宾,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收看我们这一期的考卷评析。咱们下期节目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