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零距离》:走进西北民族大学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09日 16:32
(特邀导游:西北民大学生任春明)
导游:大家好,我是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任春明,今天将由我来担任学生导游,带领民族中学的几位同学参观我们西北民大。我们学校创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所高等民族院校,现有的一万四千名学生来自4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的学生占到了70%,下面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各民族同学的开朗、奔放和热情,同学们,我们一起走吧。
校园游览一开始,正赶上学校举办的锅庄舞活动,同学们就被邀请了进来,锅庄舞是藏族人民在庆祝丰收,欢度节日时跳的舞蹈,每个人都穿上华丽的盛装、载歌载舞,在西北民大,藏族、维族、蒙族、回族等西北主要少数民族的学生数量最多,所以这样的富有民族风情的活动每周都有。让你经常会受到这种热情的感染。
导游:藏学研究是我们学校的一个优势,有古代藏族人民创造的一部英雄史诗《格萨尔》,比《荷马史诗》篇幅更长,流传更广,影响更大,现在这部史诗在我们学校已经得到了保存和整理,西北民族大学已经成为世界格萨尔学的一个研究中心了。
格萨尔的传说起源于藏族,后来流传到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大约有150万诗行,在世界各民族史诗中篇幅最长,是《伊利亚特》的一百倍,《奥德赛》的125倍。王兴先教授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了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保护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现在他们整理的《格萨尔文库》,有3720万字。而且,对格萨尔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学科。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 院长 王兴先:荷马在西方世界的地位那么高,总之相比而言,我们的说唱艺人比它的贡献要大得多,而且现在还活着,《格萨尔》还活着,还在到处说唱,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就叫《高不可及的伟大诗人和人民艺术家》,专门就评论格萨尔艺人,国际上现在把研究史诗的眼光全部集中到我们中国了。
藏族人民创造了这么多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要让它们得到保护,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20年前,于洪志教授还是西北民大的一位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就开始了藏文信息技术的研究,1999年,他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在西北民大的藏文信息软件,已经在藏族地区逐步推广使用。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 院长 于洪志:人类社会毕竟要进入信息化社会,如果假设是对于藏族地区,没有藏文软件,不能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话,这个民族它怎么能进步呢?不能够普及电脑,不能够进行信息化交流的话,那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企业管理等等,都不行,所以必须要有这个现代化的手段。
2000年,于洪志教授带领西北民大的老师们,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而且突破了藏文系统支持的难题,现在许多藏族学生也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学生们一样,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大千世界的各种信息。
参观学生:我是一名藏族中学生,你们的网站上有没有关于高考的信息?
西北民族大学 教师 多拉:现在还没有,我们这个网站叫雪域文化,主要是倾向于做传统文化,另外还分了一些民俗、艺术教育、历史等内容,当代部分还有经济、甘肃旅游和科技等。
导游:许多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特别是舞蹈在各民族的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西北民大,由民族老师教出来的民族学生,他们的民族舞蹈特别的纯正,原汁原味,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教师 华毛错:你看你们肩膀是这样开的,一定要压肩,然后前面这胳膊肘不要往这儿延,要在一条线上,弯下去以后,中腰要扭一下。
音乐舞蹈学院的各个专业是西北民大最具特色的,特别是舞蹈学,把芭蕾舞的科学训练方法和纯正的民族民间舞蹈韵味相结合,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扎实基本功的舞蹈人才,华毛错老师从小在青海藏区长大,对藏族人民的性格、风俗习惯了解深入。1994年他从青海歌舞团调到了西北民大,也把浓浓的民族风情带给了这里的学生们。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教师 华毛错:因为他们从小就在民族地区,很小就接触大自然,比如说像我在舞蹈当中,有要求说是有个赶羊的动作,或者是抱着小羊的动作,然后挤奶,什么动作,他们有深刻的体会,比如说像汉族学生在这方面就比较欠缺了,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民族性格,才能把这个舞蹈跳得更完美,体现得更好,你不能说光是学它的肢体语言,应该是从它的民族性格各方面,了解它的文化背景,才能把这个动作,把民族舞蹈跳得更好。
在华毛错老师的调教下,学生们的专业水平日益提高,1997年兰州大学舞蹈专业的同学,代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团,到芬兰、荷兰、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四国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得到了国家民委的嘉奖,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舞蹈打动了挑剔的欧洲观众。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学生 马文君:他们说没有想到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会这么精彩,对我们有一种很崇尚的感觉,反正每一次我们去演出,从刚开始一直到尾声,一直掌声不断,有时候我们都已经谢幕了,但是观众的掌声还在继续延续,很感人,真的很感人。
这些学生是舞蹈专业大四的学生,他们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就由各民族地区选拔来到了西北民大,经过了九年时间,初中、中专、大专、本科各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学业的她们,即将步入社会。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教师 华毛错:我们一般就业都非常好,尤其是女孩,好多她们没毕业之前很多单位就来看,但是问题是她们这些小孩现在不知道怎么想的,都不愿意离开兰州,很多团都来签约,上次中央民族歌舞团不是也来招演员嘛,她们都不愿意去,我们鼓动她们,她们也不去,不报名。可能人家看了我们民间舞蹈以后,感觉不错,评价还可以。
导游: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西北地区有许多独有的生物资源,这些为我们学校生物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专业成立不到五年,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西北民族大学最早建立的时候,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干部服务的,所以文科专业在西北民大具有传统的优势,近年来,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西北民大开始建立一些理科、工科专业,生物工程与技术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立的,而且最先实现了教学、科研、产业化的结合。
西北民族大学 教授 侯兰新:我们培养学生,一定要培养出来让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满意,所以从我们这个专业的设置与课程设置来说,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点很重要,因为生物工程这个专业,它并不仅仅是从理论上去解决一些问题的这样的一个专业。
西北民族大学 学生 刘吏婷:复试的时候,有一些学校要求考实验技能,实验技能要求特别严格,尤其像学生物专业的,无菌概念要求特别强,我们实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我们的那种无菌观念。
金奈特老师是中英教学合作项目的英语教师,从1994年开始,国家教委和英国政府海外发展署、英国文化委员会,联合设立了西北少数民族英语师资培训中心,每年在西北民大外语学院,选拔优秀学生到英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同时英国派遣教师到西北民族大学任教,来提高西北民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西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教师 金奈特:我们培训的这些老师,为民族地区和学校的英语教学做了巨大贡献,每当有一批新的大学生分配到这些地区,都能帮助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但是如何更好地教授英语,最重要的是教学方式和方法。
撒拉族学生马兆锋,2000年到英国学习,学习完成以后,他回到了西北民大任教,像他一样还在英国学习的2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是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未来的希望。 最近几年,西北民大开始面向全国招生,面对少数民族的招生人数占70%,同时许多从民族地区来的考生,在毕业之后也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工作,成为联系东部和西部民族地区的纽带。
西北民族大学 党委书记 李伟:他们出去以后,实际上他们和家乡和他这个民族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那么他们在来往于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势必会带来好多信息,很多新的观念,过去他们在当地宣传一些信息,一些新的观念,大家接受的程度也比较高一些。
导游:53年来,西北民族大学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培养了6万多名各级各类的人才,今后在这里,将会有更多的各民族有志学子,经过磨炼和成长,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