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 > 正文

开启学生脑海中的“创新”之门
——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4日 13:59)

  德国教育家斯谱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一句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核心思想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曾追求高效的学习方法,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等,现在应改变学生原有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形成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积极学习方式,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 教师教学理念、观念及教师角色要改变

  1、观念改变

  “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全新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给我们改革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教师要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研究学习,必须有一定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从思想即教育理念和观念合理化、确切化,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应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关系;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会合作,善于协调;要能自主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同时教师应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中新的转折和新的教育契机,维持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状态。

  2、角色改变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从课堂的讲台上走了下来;课堂界线开始模糊,知识的传授都不再局限于教师,能者为师;教学不再是满堂灌,教师须充分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并不是知识领域的"不倒翁",要体验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教师从执教者变为引导者、咨询者和资料提供者。"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在下降,但点拨作用需求明显增大。“老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的局面须彻底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磋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每一位学生。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离不开创造性的高素质教师。拓展型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由于课程本身不要求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现成教材、教参,且每门科目的内容都带有一定的综合性、边缘性,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把握正确的立足点;不断学习和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坚实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德育教育,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拓展知识层面,改善知识结构,变革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三)、教师的教学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原则是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指导策略是遵循学生的思路,提出质疑,提供思考、思路或方向,供学生判断或选择;指导内容是提供背景资料,指导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情况,组织课题研讨或论证,提出质疑或析疑,组织成果交流与论证,进行学习评价等。

  1、 设计项目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产生问题、引起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根据不同喜好选定项目,要求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具备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结果有新奇性和差异性等特点。项目设计应重视学生的发展而不必强制创造成果;问题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不一定是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应重视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使课程成为学有余力学生的弹性课程;允许学生对他人的研究进行重复和模仿。

  课程设立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因此,设立课题可从学生学科学习的重点、难点出发,以实验、实践的方式和明显的结果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可从学生日常生活身边找课题,可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可从最新社会动态确定课题,让学生了解最新科学发展状况;可模拟社会行为,提高学生社会能力;可设立劳动体验课题,让学生体验劳动,加强德育教育等。

  2、指导引导学生处理课题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究的进取精神。指导教师只是在课题研究中提供一些指导、帮助和支持,不能将课题的研究环节代替学生操作,具体的研究工作应当是课题组同学来进行和完成,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充足的实践活动机会,正确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问迅、讨论等途径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指导要注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还要对如何观察,如何实验,如何调查和如何进行资料查阅等做更为具体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如方法讲座,参观学习,个别化指导,提供文字资料和网站等等。 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于激发和督促 ,要深入课题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或要求课题组定期汇报课题进展; 要举行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让课题组在交流会上展示他们的阶段性成果,教师做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适度的组间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进行组间互查,相互督促,相互启发; 参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帮助课题组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要求教师指导也同样应从实践性: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不要设定所谓"答案",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引导学生独创,把新颖、独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自主性:提供尽可能多的项目供选择,建立"课题超市",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兴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性学习。

  3、结题要形式多样,评价要注重过程

  尽管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课题的结题仍然十分必要,在结题时,教师要注重在结题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为进一步提高结题报告的质量,我们组织课题组在课堂宣读结题报告,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通过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答辩、论文展示等多种手段让大家畅所欲言,取长补短,这又可使研究性学习再掀起一个新高潮。最后,应组织优秀作品或研究成果比赛,产生优秀成果奖,还应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上报有关部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结果评价体系要注重对过程的考核,而不应只看实践结果。要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积极性、创新意识、总结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价体系要对学生学习起到引导、鼓励,形成有利于学习的竞争模式,而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压力。(作者:基地教师 崔丽君)

  主要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2000.

责编:兰华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