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面对中国农民?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8日 16:11)
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委员们透过数字“看”教育,看出了不少问题。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见3月5日新华网)
大学生四年学费等于一农民35年的收入,背后是愈演愈烈的教育支出乏力、教育投资失衡、教育质量差距,以及钱学交易、钱权交易等教育不公。农民的经济状况本身就不容乐观,而沉重的教育支出负担更是威胁着农民家庭。农村家庭子女教育费用支出成为家庭的最大支出,教育开支正日渐成为农民生活中的“不能承受之重”,随时都有坠入贫苦的危险。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谈到教育不公问题时,特别指出了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事实上,不仅是教育投入经费严重不足,教育政策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歧视问题。教育经费注重大中城市和少数名牌重点大学,而更需要投入的乡村及基础教育却遭遇遗忘的角落。面对日益高昂的教育成本,一些农村孩子上不起学或面临辍学的境地并不鲜见,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因教致贫”现象。中国的农村家庭乃至更多普通民众在教育支出的重压下苦不堪言、不堪重负。
长期以来,农村贫困大学生很难进入著名高校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是费尽千辛万苦进了某所高校,农村学生家庭也会不堪学费的重负,“半数因教育返贫”。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圆了大学梦,但高校过度扩招以后所带来的问题更为堪忧。过度扩招带来的是高昂收费,而“天价”学费已经成为农民脱贫的障碍、致贫的根源。来自民盟的鲍义志委员引用甘肃省农业部门2004年的抽样调查结果说,在甘肃省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数量占返贫总数的50%,教育已成为甘肃农民返贫的第一因素。同时,由于扩招比例过高,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大量农村生源毕业后无业可就,无力偿还助学贷款,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而这不仅仅限于西部,也是众多农村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缩影,花高价上学、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使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及家庭陷入不能自救的困境。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教育投入多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让农村孩子有书念、农民家庭有存款,让每一个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经济发展思路,为公共财政更多补贴扶持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提供了可能,值得期待。国家只有更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严格控制高校收费,使收费标准走向公开化、合理化和透明化,严厉制止由收费产生的教育腐败,同时,在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上对贫困生实施更多更全面的优惠,将未能升入高校的贫困学子纳入到就业培训计划,使其掌握一项或多项技术以便促进就业,才根本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农民的脱贫,才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作者:郭立场)
本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英子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