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动画是什么时候止步不前的
|
|
|
记得小的时候,非常喜欢看动画。《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大闹天宫》、《没头脑和不高兴》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看来,那段时间(1988-1990)可算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既有《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的积累,又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这样有所创新的动画片,再加上引进的优秀国外动画片--美国的《变形金刚》和《太空堡垒》,中国的动画事业前景一片光明。以我现在的眼光看来(17岁),那时国产动画的水准还算是十分优良的。内容充实,画面干净、漂亮,配音也很出色。(相比较之下,现在的国产动画简直是一无是处,这点容后再谈。)
可从90年左右开始,中国动画的水准一下子倒退了十年,甚至还要多。让小猫小狗来讲故事还算是好的(相对而言已经见怪不怪了)。到后来的《海尔兄弟》,甚至让俩个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傻小子,只穿着短裤到处跑来跑去,冰天雪地也是如此,实在是太难以令人接受了吧。不但剧情老套,连最基本的画面质量也比以前差了许多。看上去就象是皮影戏。画面如此,配音质量就不用提了。大都是一些小孩子在配音,我想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成本吧。我真是弄不明白,为什么片中的小孩子一定要由孩子来配音。日本有位优秀的动画声优(即配音演员),叫横山智佐,她就经常为小孩子配音,而且十分出色,根本听不出来她的实际年龄。在日本象这样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中国到现在为止,人们对动画还有所偏见,认为动画只适合10岁以下的儿童。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其实动画与电影、电视剧一样,都是影视作品,只不过体裁不同罢了。它们不因有观众年龄上的偏见。优秀的动画作品,因该是老少皆宜的。可在中国,正是因为在观众年龄定位上的失败,导致了现在这样的局面:12岁以上的中国青少年很少有人喜爱国产动画;12岁以下的儿童因为人数、思想、社会影响力方面的限制(被管得太严了),不可能是观众的主体。我认为动画最大的市场是14-25岁的青年,这个群体不但思想上较为成熟,有判别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群体比较有消费能力,是动画周边产品的主要市场。这一点对于动画制作的良性循环是极为重要的。现在一提起动画片,我感保证绝大多数40岁以上的人第一个反映就是幼稚,在他们看来,动画只是小孩子的玩艺儿。他们认为“动画”就是“国产动画”,殊不知外面的世界何其精彩,岂是井底之蛙所能想象得到的。
再者,中国动画业在运做上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拿《宝莲灯》来说,这还算近年来国内这方面作的不错的了。首先,它的宣传非常“厉害”(与事实严重不符,有误导的嫌疑)。什么“耗资多少多少万,历时多少多少年……”(不好意思,具体数字记不清了。)让人们觉得这绝对是一部大作,不能不看。但我看过之后认为,全片除了音乐之外(这也可算是唯一的卖点),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剧情老套,无非是某某大坏蛋与主角有仇,主角自幼历经磨难,最后打败大魔王,公德圆满。当中在找个美人出来与他相伴,这是必不可少的。说完剧情再来说一说人物。看完全剧后,我对于那个叫沉香的全无印象,嘎妹也是如此。片中并没有多少剧情来交代他们的性格特点,所以说看过即忘。相比较之下,还是作为反面角色的二郎神的形象较为丰满些,时后还有那么点印象。(大概是因为他一直阴沉着脸,较有性格的关系吧。)不过我在此要提个问题:为什么偌大的天庭只有二郎神一根独苗在那儿坐着,堂堂玉皇大帝、西王母上哪儿玩去了,让二郎神称老大?如果把二郎神作为整个天庭保守势力的典型来刻画,主题多少也能深刻一些吧。内容如此空洞的作品,要不是有几首歌星的歌撑着,连三流的动画电影也算不上。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时间作出这样的东西来,只能说明制作者的无能。作为卖点之一的“数码生成”,全剧不超过5分钟,而且并没有带来多少震撼力,根本不能算是卖点。比起日本全数码制作的《青之6号》,差距不是用“十万八千里”就能概括了。再说《青之6号》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及不同种族之间和睦相处的问题,思想性上也不知比《宝莲灯》强上多少倍了。这样的动画作品当然不是给10岁以下儿童看的。而《宝莲灯》的观众定位依然是10岁以下,这就注定了它的局限性。
《宝莲灯》的弊病也是中国动画的通病。“好人”和“坏人”打,凭什么所谓的“好人”一定会赢,“坏人”为什么会变坏,他(肯定)是有所经历,才会这样的。我想这才是动画所要表现的重点。就拿二郎神来说,他为什么不放过沉香及其母亲,他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这么做对他有何益处。《宝莲灯》如果能把这些交代的清请楚楚(很难吧),光在思想境界上就会与现在这个样子有天壤之别了。套用一句俗话,层次上就不一样了。当然,作为一部优秀的动画片,画面漂亮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宝莲灯》的画面只能算是马马虎虎,当然,如果是拍给小孩子看,肯定是绰绰有余了。最后,再来说一下《宝莲灯》的相关产品(或称之为周边产品)。据我所知,有关单位只是推出了故事画册,笔记本,最大的进步大概算是出VCD与音乐CD了。实际上以《宝莲灯》的风格和水准,能拿来卖钱的差不多也就是这些了。对比日本发达的动画业,仅以它的周边产品为例,我就能随口说出一大堆来:人偶、模型、午餐盒、镜框、电话卡、日历、毛巾、手绢、钥匙扣、音乐钟、相册、衬衫、手提袋、徽章、信封、信纸、明信片、圆珠笔、瓷杯、纸巾、打火机、海报……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如果一部影片受欢迎的话,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就能为制作商带来丰厚的回报。而制作商也能把收回的资金投入下一部作品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不象国内的动画制作部门,弄得个半死不活的。但话又说回来,凭现在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和部门结构,是不大可能做到这点的。
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要做好动画(包括漫画),想象力,创造力,拓展力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想象力是指思维层面上的创新,换句话说就是想新点子的能力!人们总说中国人缺乏想象力,墨守成规,照章办事!我觉得不,其实中国人的想象力比任何一个民族都高!所谓创造力是指当你有一个好的点子,你如何将这个点子变成现实!这在企业管理上经常提到!在动画、漫画中反到被人忽略!当你想到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如何去实现它,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是说“拿起笔画就可以了!”,如果你不能利用你的创造力去丰富你这个点子,只是一味的傻画,除非你是天才,要不然这样画出来的东西决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我们经常感叹有些好的题材被某某人浪费了...这就代表着想到了却作不到!根据脚本确定风格,作出详细的分镜,对白,讨论每一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发展节奏……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去明确!而这些工作都要建立在有一个完善的脚本的基础上。《EVA》从题材上也不是什么不可想象,仍然没有脱出人类驾驶机器人的“机器人情结”,只是把俗了的外星人换成了到最后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的“使徒”,可贞本义行(毕竟他才是角色设定,而不是庵野秀明)却成功的创造了《EVA》的神话!想一想吧,中国人的创造力都去那里了?所谓拓展力是指在一定的基础上发展原有的东西!这点就不用我再多说了吧。迪斯尼的花木兰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你如何让故事更丰满,更全面,拥有更多卖点,完全靠拓展力!《城市猎人》没人不知道吧……拿它和《猫眼三姐妹》比比呢?故事的丰满程度和可看性相差甚远!而两者的题材几乎一样,《猫眼三姐妹》的题材更好一点,首先它是在说侠盗的事迹,很具刺激性,比私人侦探要刺激多了,其次,以女性为主角,在当时少年漫画大行其道的时候,应该更能吸引男性读者才对!可由于其故事的单一性,主人公的性格不够突出,虽然还算成功,但比起《城市猎人》来就小巫见大巫了有更多的卖点,才能更吸引人,才能保证票房收入,才能收回成本,才能有足够的钱让你做下一部片子。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同时具有想象力、创造力、拓展力的。这就要求群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其实《宝莲灯》的画面,音乐还是有一定水平的,但因为导演和角色设定的无能,竟做出了这么幼稚的东西。要知道前两者可是整部动画片的灵魂,直接决定了片子的风格和定位。如果中国培养不出优秀的导演和角色设定,期待像大友克洋那样的天才出现,不知要等到哪一天,中国动画腾飞的那一天恐怕连上帝也等不到了……
近年来社会上对中国的动画事业有所重视,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但这“重视”更多的是基于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文化的考虑。据统计,近两年来,在我国荧屏上播出的国产动画片仅占动画片播出总量的15.33%。众多青少年只知国外卡通形象一时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基于此,国家广电总局今年明确要求,在“十五”期间逐步实现省级以上电视台每天国产动画片播出量不少于总量的75%。我认为这是明显的“本土文化保护主义”,甚至是达到了“闭关锁国”的地步。日本的动画就是比国内的好很多,为什么不允许好的东西进来,非要看差的呢?难道就因为是“自己”做的吗?长此以往,只会使国内的动画事业停滞不前。试想一下,就算你做的东西质量再差,别人也非看不可,谁还会拼命的去做。国家广电总局明显地是再搞不正当竞争。这样下去,国内的观众又如何了解国际上动画的最高水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再说,即使是现在各家电视台播放的国外动画片(包括日本的),绝大多数也称不上是精品,大多数是二、三流的。象《EVA》、《浪客剑心》、《MACROSSPLUS》、《我的女神》、《魔法阵都市》、《GUNDAM》、《银河英雄传说》这样的极品动画不知道何时才能引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动画中有所谓的血腥暴力而不能在国内放映。说起来有点可笑,难道我们引进的国外电影就没有血腥、暴力、色情的内容吗?为什么青少年一有问题,就把责任推在动画片上?这不是很不公平吗?我们难道就不能作为“拿来主义”者,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吗?难道我们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孱头、昏蛋、废物吗?现在社会上的这种舆论导向,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国外动画的整体看法,认为只有国内的动画片才是绝对安全的,才有教育意义。不错,这点我还是承认的。据说仅以上海为例,今年的动画片产量可望达到5000分钟。但这有什么意义呢?其中有多少能让我耐这性子看上5分钟,我想这个数目决不会超过5%。基本上我是一看到再放国产动画片,就马上拿起遥控器换频道了。就拿上海最近放的《封神榜》来说,情节还能让人看上4、5分钟,但它的角色设定和画面以及镜头的处理,用“糟糕透顶”这个词都不足以来形容。人物与背景严重脱节,给人皮影戏的感觉,有时镜头拉的太快,竟让我感到晕眩,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节约成本,毕竟对现在国产动画的制作水平来说,100集似乎是太长了。有人说《封神榜》有《罗德岛战记》的风格,这实在是太抬举它了,我看来看去也没看到它有一丁点儿《罗德岛战记》浪漫,唯美的画风,人家结城信辉可不是吃素的。至于片头,片尾曲及中间的配乐,更是谈都不用谈,这可是秋田光男的杰作啊。我要说的是中国动画片这些年来虽也有一些进步,但别人的基础比我们的好,结构体制比我们的好,人才培养比我们的好,进步也比我们的更大,所以说两者的差距是越拉越大。中国动画就像不争气的中国足球一样,打不过欧美强队也就认了,竟连着22年逢韩不胜,真让人不知到说什么好。现在台湾、香港的动、漫画市场比大陆要好的多,也开放的多。至少他们有正版的动、漫画可买,我们却没有,真让人羡慕……
国内的动、漫画问题多的是,可以说是越说越多。仅以动画来说,质量差也就算了,不看就行了。偏偏还喜欢自吹自擂,像自己是迪斯尼似的。国内的动画电影明显是在模仿迪斯尼,从《宝莲灯》到现在的《马可-波罗在香都》,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向世界先进学习,本意是好的。但我认为中国动画不应向美国的迪斯尼学,向日本学就较为合适,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近年来迪斯尼的作品一味以技术,画面取胜,大都没有多少内涵,例子就是《泰山》和新近的《恐龙》。这恐怕与社会上某些人要求的“有教育意义”不符吧。再者,据说《恐龙》中的1分钟动画要花3个小时来制作,而且是用计算机,就凭这巨额的经费和顶尖的技术,中国的动画制作单位是肯定做不到的。第二,东西方文化上总有些差异,相比之下,中日之间的差异总是较小,审美关上也较为接近,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动画形象在国内这么的受欢迎的原因了。
在引进动画电影方面,国内很少进口日本的,我认为这毫无道理。像宫崎骏监督的《幽灵公主》,那么优秀的动画电影,而且没有什么不好的镜头,与暴力,血腥更本沾不上边,为什么不在国内上映?再者,国内正规渠道对于国外动画的发展,动态缺少及时的报道,很多动、漫画爱好者只能在网上获取信息(就像我这样的),互相交流,而且还不被人们理解。所以说大多数的动画爱好者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后,对国产动画片更本就不屑一顾了。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国产动画的水平,最重要的一点是规范市场。动画制作单位应作为独立的,自负盈亏的企业,而不是电视台的一个部门。其次,要建立专门的学校培养动漫画方面的人才,甚至可以送他们到日本去学习。再者,国家广电总局要取消对国产动画的过分保护,要让国产动画在竞争中求生存,虽然有些残酷,但我想这是必须的。
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刀阔斧,把动画推向市场,制作部门与电视台剥离,自主运做。周边产品的开发也必然要跟上,最终的目标是让动、漫画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而存在。这对于现有的法律、制度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同时,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十分必要的。现在那些说日本动画不好的人,我想请问一下:你们究竟看过几部日本动画,就在那儿说三道四。那些主流媒体,为了中国动画的发展,请不要再“自吹自擂”了。前一段时间的“宝莲灯”,社会上一片赞誉之声,张口闭口说它如何如何好,真的那么好吗?其实在许多动画网站上动画迷对它不屑一谈的多,画法落后,色彩单调,人物造型雷同,剧本简单的可笑……这么多的明显的拙劣之笔,为什么我们新闻媒体光是在那大吹大捧,没见到“泼凉水”的,难道这就是为了中国动画的发展吗?原来如此。
我懂了……
优秀的动画作品应该包含生活、情感、幻想,甚至有感化人心的作用。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中国动画表现的如此“幼稚”,真让我为那些制作者们羞愧。有关的决策者真应多看看国外的动画,什么才是“国际水平”,免得将来面对国外动画的用入,挡都挡不住,其实现在如果防宽对日本动画的限制,肯定会是这样的局面,国产动画绝无活路。此外还有些小问题(与以上谈到的相比),就是国内动画的配音实在是太差了。我想干脆以后就放原音的算了,只要配上字幕就行。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希望国产动画能有所提高,不能老让我们看那么幼稚的动画片啊。但是,如果有关部门不痛下决心进行改革的话,中国动画(包括漫画)还是会止步不前的。(文:真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