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崔的神来之笔
|
|
|
听说小崔写的《不过如此》挺火,一个月之内两次印刷共35万册被抢购一空,而且盗版者也已经黑压压一片,形成了“兵临城下”之势。
后生可畏,自愧不如。
星期天大儿子梁悦回家,他是小崔大学的同班同学,拿出一册刚刚从作者手上得到的《不过如此》,我顺便翻了起来,越看越带劲儿,完全没有想放下的打算。梁悦大约看出点儿意思来,临走时就把书留在了家里。
老实说,这书开头几页的照片说明就把我给“震”住了。
第一幅是小崔在《实话实说》演播室里的工作照,说明上写着:“有人说,再好的西服穿在我身上也不像样。我觉得是他们没看习惯。”
第五幅是小崔、敬一丹陪着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及夫人在央视参观的照片,说明上写着:“科恩夫人在美国主持《实话实说》有几百万人看,我告诉她,我的观众有五千万,她吓一跳。怕她晕倒,我没告诉她敬一丹的《焦点访谈》有两亿人看。”
第六幅是小崔在办公室门前得意洋洋地抱着一个暖水壶的照片,说明写着:“实习的时候,刚到报社(指中国广播节目报———引者)的时候,刚去《午间半小时》的时候,都要争着去打开水。这差不多是伪装积极的最好方式。”
第七幅是小崔穿着藏族服装手持佛珠的照片,说明写着:“在青海塔尔寺照这张像时,恰巧有个旅游团从旁边走过。游客们都说,那个藏胞长得真像实话实说。”
第九幅是小崔在延安窑洞前纺线的照片,说明写着:“我在延安枣园佯装纺线。晚上回宾馆睡不着,才想到当年红军的确不容易。”
第十幅是小崔坐在草地上把女儿抱在怀里的照片,说明写着:“我和女儿的袋鼠照。”
……
我看到此打住吧。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实在是被小崔的神来之笔征服了。请看,明明是一句顺溜话,他偏要绕个弯儿再说出来;明明是进行自我表扬,起码是自我解释,却要自我嘲笑地说出来;明明是自我批评,也动了点儿真格的,可是竟然在一脸的“坏水儿”下说出来……诗无定解。我肯定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感受都写出来,因为小崔给我们的要比这些丰富得多,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在逼迫我们面对他那貌似平易与随意的文字,去思索,再思索。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老舍先生谈写作的话:“说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说尤其重要。”先生说,前者是共性,后者才是个性。我喜欢就喜欢小崔的个性,小崔的独到得有点儿“嘎”的表现。自然,这一切都是必须要以真实和坦诚为依托的。这里面包含有文化性,更包含有文学性,这里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难能可贵的、不可代替的“这一个”。
非常抱歉,书还没读完就先发议论了。然而,我的这些感受,这些兴奋,这些在同类书里不大容易看到的东西,这些不过如此又不过如此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的。(北京日报 同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