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ork——在黑暗中狂舞



    连续在戛纳电影节和2000年度欧洲电影颁奖礼中凭借电影《黑暗中的舞者》获得最佳女主角的Bjork(比约克)在影坛可谓大红大紫。但你知道吗?她在欧美另类音乐界也是一位歌后级的人物。

    这位在来自冰岛的女歌手在上小学时就表象出惊人的音乐天赋。11岁就录制了自己的一张以翻唱流行歌曲为内容的专辑并在电台播放。成为冰岛家喻户晓的人物。15岁左右时的Bjork不再留恋她从前唱过的那些流行歌曲。开始喜欢上了“朋克”。并组建了朋克乐队——Tappi Tikarrass。他们在1982年掀起了冰岛音乐界的“新浪潮”,并被称为“雷克雅未克摇滚运动”,载入了冰岛现代音乐史。此后Bjork又组建了The Sugarcubes(糖块)乐队,1988年他们推出了专辑《Life's Too Good》(生活太好了),并成功打入英美排行榜。但乐队却因为内部的矛盾于1992年解散了。

    但也正是从“糖块”乐队解散开始,Bjork迎来了她个人音乐事业的高峰。

    1993年来到英国的Bjork在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内利·胡珀的大力协助下,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音乐专辑《Debut》(首演),专辑中的一首“Venus As A Boy”(男孩一样的维纳斯)一经推出就立刻打入了英国音乐排行榜。Bjork的嗓音中充满了惊人的爆发力,加上动感十足却冷冰冰的电子音乐。Bjork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奇异而绚目的世界。就象Bjork在自己的首场演出落幕前表演“装死”一样,她的音乐中蕴含着一种深深的对生活的不信任和嘲讽。所有这些怪异大胆的表现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但人们也都从她的音乐中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力。就在这一年,《新音乐快讯》杂志将《Debut》评为当年的最佳专辑,同时Bjork还获得了当年英国唱片工业大奖中的“最佳国际女艺人奖”和“最佳新人奖”。

    1995年,Bjork再接再厉,推出了专辑《Post》(邮寄)其中的“Army Of Em”(我的大军)在英美都迅速登上了排行榜,专辑在艺术和商业成就上都比上一张专辑走得更远。使得Bjork赢得了“最佳国际女艺人奖”。

    之后Bjork又发行了《Homogenic》(同类基因),在专辑制作前,Bjork还到中国演出了一次,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所以这张专辑的封面上Bjork换上了一套清代宫女冰花服。但专辑中的音乐却一点也不传统。

    在今年。Bjork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惊喜。这惊喜也就是上文曾提到的《黑暗中的舞者》。初次步入影坛的Bjork凭借她出色的演技获得了不少的大奖。但你千万别以为她已经改行了。Bjork曾表示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步入影坛。真正属于她的世界仍然是音乐的世界。所以即使是在拍摄影片,Bjork依然亲自创作并演唱了《黑暗中的舞者》中的电影音乐和插曲。

    《黑暗中的舞者》的整个声音剧场共分7段,开场的“序幕”是整部影片的主旋律,在任意一个关键的情节、画面、镜头处它都可以出现。“卡娃达”是Bjork狂暴一面的展现。在听过她的尖啸后,“我已全看到它了”是Bjork专辑中首次出现的男女对唱,他们的音质有着明显的落差,悲绝的弦乐中,他们的绝望情色又朝着同一个方向奔驰了,这正呼应了歌曲开始部分火车的逃离,实则象征的是主人公生命中一个前所未有的恐惧黑洞。

    “消散的节奏”宛如一首清澈的儿歌,Bjork唱得情深意切。展现了她对音乐很强的驾驭能力。

    总的来说,《黑暗中的舞者》的电影音乐和这部电影一样是非常精彩的。它们都有一种执着、坚强的个性。不过也许是Bjork的表演太精彩了,所以从这部影片中截选出来的音乐的感染力已打了折扣。

    在新世纪来临前Bjork用惊人的想象力、鲜明的个性和出众的才华一次次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让我们继续期待她在新世纪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惊喜。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